《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60 章:藏锋扩编?海贸立规
正德十四年(1519 年)?夏
太和殿内的穿堂风带着荷香,吹散了盛夏的燥热。陆砚昭手持三份文书步入殿中,除了藏锋队的侦查成果与扩编申请,还多了一份他与沈知薇、王勇共同整理的《海洋贸易管理细则》—— 自泉州港开港三月,商船往返南洋已带来 150 万两税收,却也出现商人虚报货物、走私违禁品的苗头,这份细则正是为规范贸易、杜绝漏洞而拟。
朱厚照正与杨廷和、张启翻看泉州港的贸易账簿,见陆砚昭进来,笑着招手:“陆爱卿来得巧!你看这账簿,南洋香料、西洋钟表一到泉州,就被商人们抢着买,税银比预期还多了三成!”
陆砚昭躬身行礼,先将藏锋队的侦查成果递上:“陛下,藏锋队近期不仅确认了北方‘耐寒粟’的丰收长势,还从锦衣卫的海疆情报中,梳理出倭寇可能藏匿的三个小岛据点 ——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对细节的把控。只是目前藏锋队仅百人,既要盯防宣府草原,又要协助海疆侦查,实在分身乏术。”
他话锋一转,呈上《海洋贸易管理细则》,语气恳切:“臣今日前来,除了为藏锋队扩编请旨,还想就海洋贸易的规范,向陛下提几点建议。自泉州开港,商船带来的税银确实充盈了国库,但臣与王勇、沈知薇核查时发现,已有商人虚报货物重量 —— 比如将绸缎谎报为茶叶,逃避高额关税;更有甚者,走私铁器、硫磺等违禁品,恐流入倭寇手中,危害海疆安全。”
朱厚照接过细则,眉头微蹙:“竟有此事?这些商人竟敢欺瞒朝廷!”
“陛下息怒,” 陆砚昭继续道,“商人逐利本是常情,但需以制度约束。臣建议从三方面规范贸易:其一,设立‘海贸督查司’,由枭龙卫、锦衣卫与户部联合组成 —— 枭龙卫负责商船出海前的货物核验,确保无违禁品;锦衣卫负责跟踪商船航线,防止中途换货;户部则统一制定税目,比如绸缎抽税三成、茶叶抽税两成、农具抽税一成,避免地方官员乱征税。其二,推行‘商船备案制’,凡前往南洋的商船,需提前在海贸督查司登记货物清单、船员信息与航线,返程时需核对清单与实际货物,若差异超过一成,便处以货物没收的惩罚。其三,设立‘举报奖励制’,若百姓或船员举报走私行为,查实后可获得走私货物价值的两成作为奖励,以此鼓励全民监督。”
杨廷和立刻附和:“陛下,陆爱卿的建议甚妥!规范贸易不仅能杜绝走私,还能确保税银足额入库 —— 按目前的走私情况,每月至少有十万两税银流失,若能堵住漏洞,一年可多增 120 万两税银,足以支撑藏锋队扩编后的全部开支,还能补贴北方农桑新政的推广。”
张启也补充道:“臣核算过,设立海贸督查司的成本仅需五万两,远低于流失的税银。且统一税目后,商人无需再向地方官员行贿,贸易积极性也会更高,形成‘朝廷增税、商人获利’的双赢局面。”
朱厚照看着细则,又看向陆砚昭:“藏锋队扩编与海贸规范,你认为两者有何关联?”
“关联甚密,” 陆砚昭躬身道,“海贸督查司需枭龙卫协助核验货物、跟踪航线,而藏锋队扩编后,可抽调 300 人专门负责海疆的隐蔽侦查 —— 他们擅长分析航线与据点,能找出商人走私的秘密航道,也能追踪倭寇的补给线,为海贸督查司提供情报支持。臣建议将藏锋队扩编至 1000 人,从枭龙卫 6 营中各选拔 160 余名精锐,要求身家清白、精通侦查或突袭,扩编后隶属直属营管理,既方便统筹海疆与边防的任务,又能与海贸督查司高效协同。”
朱厚照沉吟片刻,点头道:“好!朕准了你的两项请求 —— 藏锋队扩编至 1000 人,按你说的从 6 营选拔,隶属直属营;海贸督查司即刻设立,由你与王勇、张启共同负责筹备,务必在一个月内运转起来!”
“臣遵旨!” 陆砚昭、王勇、张启齐声领命,殿内百官也纷纷拱手,对这两项决策表示赞同 —— 既强化了军事力量,又规范了经济发展,大明的复兴之路愈发清晰。
三日后?枭龙卫 6 营选拔现场
直属营演武场被划分为隐蔽潜行、情报分析、近战突袭三个考核区,6 营的精锐将士齐聚于此,争夺藏锋队的名额。秦安带着前营将士来到潜行考核区,指着山林中巡逻的 “哨兵”,对身边的年轻将士道:“藏锋队要的是‘隐于无形’,你若能避开这些哨兵,还能在终点留下标记,就算过关!”
年轻将士深吸一口气,换上玄色劲装,如猎豹般钻入山林 —— 他利用树木遮挡身形,趁哨兵转身的间隙快速移动,仅用两刻钟就抵达终点,在石碑上刻下隐秘符号。沈锋作为考官,在暗中观察,满意地记下他的名字:“前营的李明,潜行考核甲等,可进入下一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