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82 章:春潮涌动?万方康宁
正德十六年(1521 年)?十二月
京城的初雪刚落,京郊的 “雪粟” 试验田已热闹非凡。周明带着十余名农技官,正在给农户示范冬小麦与 “雪粟” 的间作技术,积雪压弯的田埂旁,新搭的育苗棚里透出暖黄的灯光。
“按这法子种,来春一亩地能多收两斗粮!” 农户们围着农技官,手里的纸笔飞快记录。周明拿起一株 “雪粟” 幼苗,指着根系道:“这是改良的耐寒品种,就算再降三尺雪也冻不死,等开春和小麦一起追肥,产量保准翻番。”
不远处的官道上,三辆满载种子的马车正疾驰而来。车夫扬着鞭子喊道:“周大人,泉州港刚到的欧洲麦种,陆国公特意让人送来的!” 周明快步迎上,看着麻袋上 “西班牙硬粒麦” 的标签,眼中泛起笑意 —— 这是陆砚昭从欧洲带回的新品种,据说磨出的面粉筋道十足,正适合北方百姓的口味。
此时的紫禁城太和殿内,朱厚照正看着户部呈上的岁末财报,龙颜大悦。“今年江南秋粮增产三成,辽东‘雪粟’收成超预期,泉州港关税比去年翻了两倍!” 他将财报拍在案上,对杨廷和道,“杨首辅,传旨下去,明年开春在全国推广‘雪粟’与欧洲麦种,户部再拨二百万两白银,用于兴修水利。”
杨廷和躬身应道:“陛下圣明。臣已让工部绘制了新的水车图纸,结合欧洲齿轮技术改良,灌溉效率能提升五成。另外,陆国公提议在泉州、广州设立‘技艺学堂’,教授百姓西洋纺织、玻璃制造之法,臣以为可行。”
“准奏!” 朱厚照看向阶下的陆砚昭,“陆国公,这学堂就交由你督办,再从欧洲工匠里挑些技艺精湛的,让他们安心在大明传授本事。”
陆砚昭闻言连忙出列,躬身叩首:“陛下恕臣斗胆,此事臣实难担此重任,恳请陛下另择贤能。” 太和殿内瞬间安静,百官皆面露诧异。朱厚照挑眉道:“哦?陆国公何出此言?这学堂本是你提议,怎会无法督办?”
“陛下容禀。” 陆砚昭抬头,语气诚恳,“臣虽曾在欧洲见识过纺织、玻璃等技艺,却仅知皮毛,既不懂玻璃窑的温度调控,也不晓西洋织机的零件构造。技艺学堂关乎百姓生计与技术传承,若由臣这般一知半解之人督办,恐难辨技艺真伪,更无法解答工匠疑难,实乃误人子弟。”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者,此事交由礼部与工部办理更为妥当。礼部掌管教化,可制定学堂章程、遴选授课先生,确保教学有序;工部汇聚天下工匠,熟知各类技艺的传承脉络,能精准对接欧洲工匠,将西洋技术与大明工艺融会贯通。臣愿从旁协助,提供欧洲见闻与商队联络之便,但督办之职,绝不敢贸然接任。”
杨廷和上前附和:“陛下,陆国公所言极是。礼部侍郎李嵩精通教化之法,工部尚书王琼深谙技艺之道,二人联手督办,定能让学堂发挥实效。陆国公需统筹海疆防御与西洋贸易,实难分心兼顾学堂琐事。”
朱厚照沉吟片刻,笑道:“陆国公谦逊务实,所言有理。那就传旨,由礼部李嵩、工部王琼共同督办技艺学堂,陆国公负责协调欧洲工匠与商队,务必让学堂早日开课。” 陆砚昭再次叩首:“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同日?辽东建州卫
觉昌安站在刚建成的铁匠铺前,看着女真工匠们锻造农具,脸上满是欣慰。两名来自京城的铁匠正指导他们淬火:“这是大明的‘焖火法’,锻出来的锄头又韧又耐磨,比你们以前的石锄好用十倍。”
一名女真青年举起刚打好的镰刀,兴奋地挥了挥:“有了这好家伙,开春割草、秋收割麦都省事了!” 觉昌安笑着拍他的肩膀:“这都是陆国公与大明的恩情。去年种‘雪粟’吃饱了饭,今年学打铁能造农具,往后咱们再也不用受冻挨饿了。”
不远处的互市市场里,更是人声鼎沸。大明商人的绸缎摊前围满了女真百姓,而女真的皮毛、人参也成了汉商争抢的宝贝。藏锋队队员赵虎正在巡查,看到一名汉商给女真老人让利,忍不住笑道:“王老板,这是做善事呢?”
王老板摆摆手:“哪儿啊,觉昌安大人说了,互市要‘公平互利’,我这是聪明!再说了,明年我还想收他们的‘雪粟’呢,关系处好了才划算。” 赵虎点点头 —— 如今的辽东,已看不到往日的剑拔弩张,取而代之的是往来交易的笑脸。
巳时?泉州港
码头的货栈里,赵小匠正和葡萄牙工匠调试新造的战船模型。模型的船体结合了欧洲的龙骨结构与大明的榫卯工艺,炮位上还装着改良后的连发火炮。“这样改造后,战船能抗六级风浪,火炮射程再增一里!” 赵小匠指着模型,语气骄傲。
葡萄牙工匠竖起大拇指:“陆国公说的没错,大明工匠的手艺天下第一!等开春造出实船,我们定能帮你们开拓更多西洋航线。” 不远处,沈锋正在清点即将运往欧洲的货物,丝绸、瓷器堆成了小山,旁边的 “雪粟” 种子袋上,贴着 “大明良种” 的红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