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85 章:军改初兴?海疆惊雷
正德十七年(1522 年)?九月初三
京郊的大明军校(原讲武堂)已换了新匾额,黑漆鎏金的 “大明军校” 四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匾额下方悬挂着红绸,随风轻摆。陆砚昭身着麒麟纹劲装,腰佩绣春刀,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列队的三千直属营士兵 —— 他们身着统一的玄色劲装,肩章按 “基础营”“精锐营”“特种营” 分为蓝、红、金三色,腰间佩着制式腰刀,手中的改良火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枪托上还刻着各自的编号。
“都听好了!从今日起,按‘分级训练法’编队!” 陆砚昭的声音透过黄铜打造的 “传声筒” 传遍演武场,这是后勤部联合技艺学堂新研发的装置,喇叭状的筒身能将声音放大三倍,“基础营随周校尉练队列与基础火器,每日辰时操练,未时考核;精锐营由李将军带队,专攻步炮协同与城防战术;特种营随我去靶场,练望远镜侦查与奇袭战术!”
士兵们迅速分流,脚步声整齐划一,踏起的尘土在晨光中飞扬。军校教谕周夫子捧着一摞算学课本与西洋几何图册走来,躬身道:“国公,新招录的两百名校尉学员已在‘格物堂’等候,西洋几何与火炮测算课程今日开课。前几日您让采购的黄铜算珠算盘,也已分发到位。”
陆砚昭点头,跟着周夫子走向格物堂,途经 “讲武堂” 时,正见陆崇渊身着便服,站在堂前给士兵们讲学。“当年先帝平定安化王之乱,靠的便是‘声东击西’之策 —— 如今有了望远镜能察敌踪,有了连发铳能破敌阵,但古法谋略仍不可丢!” 陆崇渊手持《孙子兵法》,声音洪亮,台下士兵纷纷颔首。
“父亲怎么来了?” 陆砚昭走上前问道。陆崇渊笑着拍他的肩膀:“听闻你搞军改,老夫也来凑凑热闹。这些孩子多是农家子弟,不懂兵法谋略,我给他们补补基础。” 正说着,一名学员举手问道:“老国公,若遇敌军夜袭,望远镜看不清怎么办?”
陆崇渊看向陆砚昭,眼中带着期许。陆砚昭上前答道:“后勤部已在研发‘夜视镜’,用西洋琉璃与萤石打磨镜片,虽不能远观,却能看清十步内动静。另外,特种营需练‘听声辨位’之术,辅以火把阵,夜袭自可破解。” 学员们恍然大悟,纷纷记录。
巳时?后勤部工坊
工坊内蒸汽弥漫,数十名工匠围着五座熔炉忙碌,地上摆满了火炮零件与图纸。赵小匠光着膀子,正与工部尚书王琼围着新造的 “神威一号” 火炮图纸争论,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尺寸与用料。
“王尚书,这火炮口径必须统一为三寸六分!” 赵小匠指着图纸上的炮管,“泉州战船的炮位按这个尺寸预留,藏锋队的补给车也是按这个标准设计,差一分都装不进去!” 王琼捧着茶碗,眉头紧锁:“可按这个口径,铸造时炮膛需承受千斤压力,普通耐火砖撑不住,工部库存的高岭土耐火砖只够造十门,后续供应跟不上啊!”
“这好办!” 陆砚昭掀帘而入,手中拿着一小袋白色粉末,“这是泉州技艺学堂送来的西洋玻璃粉样品,与黏土按一比三混合烧制,耐火度能提升两倍,成本却比高岭土低三成。昨日已让沈锋从泉州调运五十石,今日午后便能到。”
他蹲下身,拿起一块试验砖敲了敲:“前日让你们做的抗压试验,结果如何?” 一名工匠连忙递上记录册:“国公,混合玻璃粉的耐火砖,能承受一千二百斤压力,比纯高岭土砖还强!只是烧制温度需提升两百度,现有的炭炉达不到。”
“改用焦炭炉!” 陆砚昭道,“后勤部已从山西调运焦炭,比木炭耐烧,温度能高三百度。赵小匠,你带三名工匠负责改造熔炉;王尚书,让工部调拨二十名砖窑工匠,今日便开工烧砖。十月初一前,必须造出三十门神威一号火炮,供藏锋队换防。” 两人齐声应道,工坊内顿时更显忙碌。
巳时?泉州港
泉州港的码头旌旗林立,十艘新制式战船整齐停泊在港口,最外侧的 “镇海号” 战船桅杆上,挂着 “藏锋队” 的玄色旗帜。沈锋身着银色鳞甲,站在 “镇海号” 甲板上,看着船员们进行火炮试射,身旁站着葡萄牙商队首领安东尼奥与两名欧洲造船工匠。
“各炮位注意,瞄准三号靶船!” 沈锋手中的望远镜对准远处的靶船,靶船上插着红色靶心,距战船足有三百步。“点火!” 他一声令下,十二门火炮同时轰鸣,硝烟弥漫,远处靶船的桅杆应声折断,木屑飞溅落入海中。
“漂亮!” 安东尼奥举着望远镜,由衷赞叹,“比西班牙的‘圣玛利亚’号战船火炮还精准!陆国公的统一制式果然高明。” 一名炮手跑过来,兴奋地向沈锋禀报:“统领,这统一口径的火炮太方便了!上次追击海盗,三艘船的弹药混着用都没问题,换以前得专人分拣,耽误半个时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