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94 章:朝堂奏对?新政启章
正德十八年(1523 年)?正月十六
卯时?京城朝阳门
初春的晓风带着料峭寒意,朝阳门的城楼已升起明黄龙旗。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侧,手中捧着 “雪粟” 秸秆编的花环,翘首以盼 —— 今日,陆砚昭的使团将随朱厚照的銮驾一同回京。
城门内侧,沈锋带着藏锋队内卫组 400 人列队肃立,队员们身着银色鳞甲,十连发步枪斜挎腰间,枪刺在晨光中闪着冷光。王勇则率锦衣卫千户所校尉守在另一侧,绯色官服在风中整齐划一。“沈统领,国公的銮驾已过通州,飞鸢传信说巳时初能到城门。” 王勇走上前来,低声道,“陛下特意交代,让咱们用新造的信号弹迎接,显我大明气象。”
沈锋点头,示意信号兵准备:“等銮驾过了护城河,就放三红两绿信号弹。赵小匠说这信号弹能在空中炸开‘归航’二字,定能让百姓们欢欣。” 话音刚落,远方传来马蹄声与鼓乐声,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 —— 銮驾的旗帜已出现在地平线尽头。
巳时?紫禁城太和殿
香烟缭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朱厚照端坐龙椅,目光灼灼地望向殿外。陆砚昭身着绣着海浪纹样的锦袍,捧着装着盟约与作物样本的鎏金托盘,稳步走进殿内,身后跟着沈知薇与使团核心成员。
“臣陆砚昭,奉命出使欧洲,今日幸不辱命,归来复命!” 陆砚昭躬身叩首,声音洪亮如钟,“此次远航,臣已与西班牙国王签订《中西同盟条约》,共抗佛郎机,互通贸易与技艺;带回美洲作物种子五十箱,含番薯、玉米等五种耐旱高产作物;另绘制《海外舆图》一卷,标注欧洲诸国疆域与航路。”
朱厚照抬手示意平身,眼中满是赞许:“陆爱卿一路辛苦,快快呈上盟约与样本,让众卿一观。” 陆砚昭起身,将托盘递予内侍,沈知薇则上前展开《海外舆图》—— 巨大的丝绢地图上,大明与欧洲隔海相望,航路用金线标出,格外醒目。
“陛下,此盟约明确规定,西班牙每年向大明输出白银十万两,换取丝绸与瓷器;大明则向西班牙传授‘雪粟’种植技术与火炮铸造工艺。” 陆砚昭指着盟约条款,“更重要的是,两国约定共同清剿南洋佛郎机势力,西班牙水师将在马尼拉海域与我大明水师协同巡逻。”
百官纷纷颔首称赞,杨廷和出列道:“陛下,此盟约利国利民,既能充实国库,又能稳固海疆,实乃千古盛事!” 朱厚照龙颜大悦,对陆砚昭道:“爱卿之功,朕定厚赏!今日朝议暂歇,午后你随朕到御书房,朕有要事与你细谈。”
午时?御花园试验田
暖阳透过梅枝洒下,御花园东侧已开辟出十亩试验田,田埂上插着写有作物名称的木牌。陆砚昭正带着朱厚照与百官查看育苗情况,赵小匠早已备好农具,等候在旁。
“陛下请看,此为番薯,适应性极强,山地、沙地均可种植,亩产可达五石;此为玉米,生长期仅四个月,可与‘雪粟’轮作,一年两熟。” 陆砚昭拿起一株番薯幼苗,根部已长出细小的块茎,“臣已让农技官在辽东军屯试种,周明传来飞鸢简讯,幼苗长势良好,预计夏收便可初见成效。”
朱厚照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玉米幼苗,眼中满是憧憬:“若这些作物能在全国推广,我大明百姓便再也不愁饿肚子了!陆爱卿,此事需速速推进,朕任命你为‘新政总领’,统筹作物推广与军改事宜。”
“臣遵旨!” 陆砚昭躬身领命,“臣已与沈副营将、沈统领商议,计划分三步推进:先在辽东、泉州等地试点,由藏锋队边军组与海疆组协助农技官指导种植;再培训军校学员,派往各地担任农技专员;最后由锦衣卫核查种植成效,确保不违农时。” 沈锋与王勇齐声附和:“臣等定全力配合!”
未时?紫禁城御书房
暖阁内炉火正旺,朱厚照卸下龙袍,换上常服,亲手为陆砚昭倒了杯热茶:“爱卿在欧洲所见所闻,定有远超盟约与作物之事,不妨细细讲来。”
陆砚昭接过茶杯,神色凝重却难掩振奋:“陛下慧眼如炬!此次远航,臣见欧洲诸国虽国力不及大明,却在‘工业’一事上有独到之处。他们设专门工坊,用统一模具铸造火炮零件,不仅效率是我大明三倍,且零件可互换,战场抢修极为便捷;纺织工坊用水力驱动纺车,一日纺出的丝线抵得上十名织女,成本却低三成。”
朱厚照眼中闪过精光,身体微微前倾:“依爱卿之见,这‘工业’于我大明有何益处?”
“益处有三,且能与新政相辅相成!” 陆砚昭起身拱手,侃侃而谈,“其一强军事:若按欧洲工坊之法改良后勤部,批量铸造标准化步枪、火炮,不仅能让枭龙卫全员换装十连发步枪,还能造出更轻便的野战炮,今后边军防御如虎添翼;其二兴经济:水力纺车、采煤器械等可降低民生成本,织出的丝绸更精细,能卖更高价钱,再通过南洋航线销往欧洲,白银将源源不断流入大明;其三固根基:工业需培养工匠人才,可在军校旁设‘技艺学堂’,既教军工技艺,又传民生手艺,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天下自然安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