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36 章:北境烽烟传警讯?朝堂定策遣援军
正德十八年(1524 年)?十月廿五
卯时·京城的天刚蒙蒙亮,兵部衙门的无线电突然响起急促的 “滴滴” 声 —— 这是九边总兵官陆砚青(陆砚昭长兄)从辽东传回的急报。值守的兵部主事不敢耽搁,抓起电报便往张鹤鸣府中赶,途中冷风裹挟着寒意,让他更觉此事紧急。
张鹤鸣刚起身,听闻北境有急报,立刻披衣接电。电报上的字迹潦草却清晰:“建州女真内乱,部首觉昌安之子塔克世煽动各部,称‘脱离大明辖制,自立为王’,已集结五千部众,劫掠辽东边境村落,焚毁驿站。现辽东守军仅八千,虽能暂守防线,但需援军速至,平定叛乱!—— 陆砚青。” (注:觉昌安、塔克世为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契合历史时序,此前章节未提及努尔哈赤,故沿用塔克世作为叛乱首领)
“知道了!” 张鹤鸣收起电报,眼中却无慌乱 —— 自正德皇帝时期开海至今已八年,这八年间,海洋贸易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开海初期年均入银 500 万两,到如今已突破年均 5000 万两以上,仅这一项收入,便足以支撑全国半数开支;更别提国内发展带来的税收 —— 随着蒸汽机普及推动工业腾飞,纺织、机床、军工等产业税收每年稳定在 1000 万两以上,加上重商税轻农税的政策调整,百姓耕作积极性高涨,农业税虽降却因亩产提升而总量不减。如今国库储备充裕,应对一场局部战事,不过是动用九牛一毛。他立刻下令:“备车!去内阁!传无线电房待命,保持与辽东通讯;再让户部核拨援军军费,无需省俭,粮草棉衣、武器弹药务必按最高标准筹备,绝不能让前线士兵受半点委屈!另通知天津水师,即刻准备战船,负责援军粮草的水路运输!” 晨曦微露中,兵部的马车疾驰向内阁,北境的烽烟虽起,却因经济鼎盛、国库充盈,未让京城陷入丝毫恐慌。
辰时·长春宫内,庭院里的菊花仍傲立枝头,沈氏与陆明瑶、苏氏、林氏正忙着准备重阳节宴席的物件。桌上摆着的不仅有江南工坊用蒸汽机纺织机织出的锦缎,还有军工总院造的新式银器 —— 这些银器用海外进口的纯银打造,工艺精湛,既是宫中用品,也是出口海外的热门商品,单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国库添 300 万两收入;旁边堆叠的棉布,更是江南纺织厂的量产佳品,如今不仅国内百姓人人能用得上,每年还能通过海运销往南洋、欧洲,仅棉布出口一项,年均入银便超 800 万两。
陆明瑶将绣好的菊花图挂在墙上,笑着道:“皇后娘娘,您看这锦缎做的桌布,比往年的丝绸还精致;还有这银器、棉布,听说光出口每年就能给国库赚好几千万两!开海八年,咱们大明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 江南那边,普通农户不仅能吃饱饭,还能用上蒸汽机织的棉布、铁制农具;城里的工坊越开越多,百姓做工能挣不少银子,连带着咱们宫里的用度都比以前精致多了。” 沈氏点头,刚要赞叹,内侍匆匆赶来:“皇后娘娘,内阁急报,北境建州女真内乱,塔克世煽动叛乱,兵部张尚书已去内阁议事,太后请您即刻去慈宁宫。”
沈氏心中一紧,却未显慌乱 —— 她深知开海八年来的经济盛况:单海洋贸易每年就有 5000 万两收入,国内税收还有 1000 万两以上,国库储备充裕,这样的家底,别说平定一场内乱,就算再应对几场战事也绰绰有余。走到宫门口,恰好遇到准备去书房温习功课的朱载林与陆承煜、陆承玥。朱载林见沈氏神色凝重,问道:“母后,出什么事了?是不是北境有坏人作乱?” 沈氏摸了摸他的头,柔声道:“北境有些乱,不过大臣们会处理好。咱们这八年靠海上贸易和造东西,攒了好多银子、金子和粮食,还有最厉害的武器,派去的援军也能骑马、步行,还能在水上作战,定能保护好边境百姓,皇儿先去温习功课就好。” 看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沈氏快步向慈宁宫走去,心中的底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足。
巳时·内阁衙门,气氛严肃却不紧张。徐阶、李三才、张鹤鸣围坐在桌旁,桌上摊着陆砚青的急报、辽东地图与近八年的国库收支清单 —— 清单上 “海洋贸易年均 5000 万两”“国内税收年均 1200 万两”“国库白银两亿两、黄金七千万两” 的数字格外醒目。此时,锦衣卫指挥使沈知薇(陆砚昭正妻,原指挥使王勇牺牲后,由朱厚照下令暂代,后正式任职)也受邀列席,手中捧着辽东女真部落的情报卷宗。
张鹤鸣率先开口,语气从容:“各位,塔克世煽动内乱,集结五千部众劫掠边境,陆总兵请求援军。但咱们完全无需担忧物资问题:开海八年来,海洋贸易从年均 500 万两飙升到如今的 5000 万两以上,国内工业、农业税收每年也稳定在 1200 万两以上,如今国库储备已达白银两亿两、黄金七千万两,粮食 1 亿石。两万援军即便在外征战一年,军费、粮草也不过消耗 300 万两白银、500 万石粮食,仅占国库储备的 1.5% 不到,连牙缝都不够填!且辽东暂未铺设铁路,援军粮草已安排天津水师通过水路运输,走渤海、辽河航道,十日便可抵达辽东营口,补给完全跟得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