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72 章:干道灯亮惊百姓?帝微巡夜叹新颜
嘉靖二年(1526 年)?三月三
卯时?京城,天还蒙着一层薄纱,军工总院电力工坊的三盏油灯已映得满室光亮。窗外的柳枝抽出新绿,沾着晨露轻晃,屋内陆砚昭身着藏青便服,正与赵小匠及三名核心工匠围在木桌旁 —— 桌上摊着变压器优化图纸,散落的硅钢片泛着冷光,漆包铜线绕成的线圈像蜷着的细蛇,小罐桐油还带着昨夜熬煮的余温,这是他们为第一代变压器收尾的早会。
“赵师傅,昨日上巳节停工前测试的样机,铁芯温度总算压下来了,寅时测是三十七度,比之前降了十三度。” 陆砚昭指着图纸上的散热标注,指尖划过 “桐油灌封” 四个字,“不过叠片铁芯的对齐度还得再调,昨夜有组硅钢片偏移了半分,磁导率就降了两成,绕线时得盯着些。”
赵小匠从桌下捧出一叠新轧的硅钢片,每片都薄如蝉翼,边缘磨得光滑无刺,表面淡褐色的绝缘漆还泛着光泽:“陆大人放心!今日上巳节,工坊留了老手艺人,每叠 36 片硅钢片都用木框固定对齐,偏差绝不会超半毫。您看这漆,昨夜新熬的桐油加了生漆,绝缘性更好,灌进内壳后,再开 12 个散热孔,保准温度稳在三十五度以下。”
负责线圈的刘工匠手里捏着纸笔,纸上密密麻麻算着匝数:“发电站 220 伏转 110 伏,初级 220 匝、次级 110 匝的配比没问题,昨日测试转化效率到了八成八。就是铜线得用新炼的‘双光铜’,比之前的导电快一成,绕线时每匝间距控制在半厘,漏磁能再少些。” 他说着,拿起一段漆包铜线,对着油灯照了照,铜线表面的光泽均匀无杂。
陆砚昭拿起小罐桐油,倒了少许在硅钢片上,油珠顺着绝缘漆缓缓滚动,没有半点渗漏:“桐油灌封的内壳用薄铁皮,接缝处焊严实,别让春日的潮气渗进去。今日赶制五台样机,下午送往东主干道,正好赶上百姓夜游上巳节,让他们瞧瞧路灯的亮堂。”
天快亮时,方案终定。赵小匠将图纸折好塞进布袋,转身往工坊走,窗外晨光已穿透薄雾,柳枝上的晨露滴落,溅起细碎的水花 —— 这上巳节的清晨,藏着让京城亮灯的希望。
辰时?春风带着柳枝的清香拂过东主干道,街道两旁的老槐树上挂着百姓祈福的彩绳,随风轻摇。五十余名民夫与工匠围着新立的路灯杆忙碌,硬木灯杆刷着深褐色防锈漆,顶端楠木灯座旁,工匠们正用细砂纸打磨穿线孔,避免磨损电线绝缘层。
“小心些!这硼酸玻璃罩是昨日新烧的,上巳节亮灯就靠它了!” 锦衣卫千户林越捧着铺着绒布的木盒,盒里的灯泡映着晨光,玻璃罩上还留着烧制时的细小花纹。工匠老李戴着粗布手套,指尖捏着灯泡金属底座,踮脚缓缓旋入灯座,动作轻得像怕惊飞了灯杆上的麻雀:“林大人放心,每盏灯都试过亮灯,绝不让百姓夜游时瞧着黑灯瞎火。”
民夫们蹲在灯杆旁,将水泥管中穿出的电线剥开半寸绝缘层,铜线泛着银亮光泽。“接线柱螺丝拧紧,再用绝缘布缠三层,今日上巳节可能下雨,别让雨水渗进去短路。” 林越走到一名年轻民夫身边,亲手示范缠绝缘布 —— 布边对齐,每圈压着上圈一半,缠出的布层像春日的花苞,紧实又整齐。
辰时过半,五十盏路灯全部装好,晨光洒在玻璃罩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与街道旁的彩绳相映成趣。林越抬头望着路灯,心里盘算着:下午变压器送到,晚上上巳节,百姓就能在路灯下夜游,这可是京城头一遭。
巳时?东主干道已热闹起来。百姓们提着竹篮,里面装着荠菜、鸡蛋,准备回家过节气,商贩们的吆喝声里也带着节日的喜气。突然,“得得” 的马蹄声传来 —— 五辆骡车驶来,每辆车上都装着半人高的铁壳变压器,外壳上 12 个圆形散热孔整齐排列,侧面 “军工总院监制” 的红漆封条格外醒目。
“让一让嘞!变压器来喽!” 锦衣卫士兵骑马开路,百姓们纷纷退到路边,好奇地围着骡车。卖油条的张老汉擦了擦手上的油,指着变压器问:“这铁疙瘩是啥?莫不是上巳节的新玩意儿?” 刚送完货的货郎笑着答:“这是变压器,能把高压电变成低压电,晚上路灯亮堂,咱们夜游上巳节就不用提灯笼啦!”
骡车停在主干道中段,赵小匠带着工匠跳下车,额头上还沾着工坊的煤灰:“林大人,这变压器铁芯用了 36 片对齐硅钢片,灌了桐油冷却,早上测试连续运行两时辰,温度才三十五度,转化效率八成八!” 他打开外壳,里面线圈整齐如蜂巢,桐油的淡香混着春日的风,飘向人群。
民夫们四人一组,用木杠将变压器抬进预先挖好的土坑 —— 坑底铺着三层碎石,防潮又稳固。“水平仪气泡得在正中间,不然线圈受力不均,晚上亮灯要出岔子。” 赵小匠蹲在坑边,指挥民夫调整位置,直到气泡稳稳停在刻度线中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