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88 章:底盘组装启新车?边镇织坊续捷音
嘉靖二年(1526 年)?六月初十
辰时?京城军工总院的机械工坊内一片忙碌,阳光透过高大的天窗洒在地面,照亮了散落的钢铁部件 —— 今日,陆砚昭与赵小匠要正式启动汽车底盘的组装,这是将内燃机转化为 “能动的车” 的关键一步。
“底盘大梁一定要固定牢,用高锰钢螺栓连接,每颗螺栓都要拧到八十牛米的力矩,不能有丝毫松动。” 陆砚昭蹲在地上,指着两根粗壮的铸铁大梁,对围在身边的工匠们说。赵小匠手里拿着力矩扳手,正在调试工具:“大人放心,我已经让锻造坊把螺栓都按规格加工好了,力矩扳手也校准过,保证误差不超过五牛米。”
陆绎推着一辆小车走过来,车上放着加工好的转向机与传动轴:“父亲,转向机的连杆已经调试过了,转动方向盘时,前轮的转向角度能达到三十度,比马车灵活多了。” 今夏则拎着食盒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地上的部件:“这两根大梁就是车的‘骨架’吧?看着比马车的木架结实多了,能承受多少重量啊?”
赵小匠笑着回答:“陆夫人说得对,这大梁就是车的骨架,用的是加厚铸铁,能承受两千斤的重量,就算装满货物也没问题。” 陆砚昭站起身,拍了拍大梁:“不仅要结实,还要有韧性,遇到颠簸路面能缓冲震动,不然坐在里面会很颠。” 说着,他拿起一根弹簧减震器,“这是咱们新做的减震器,装在车轮与大梁之间,能减少路面颠簸,比马车的木轮舒服多了。”
辰时过半,组装正式开始。工匠们先将底盘大梁固定在支架上,再依次安装传动轴、转向机、减震器,陆砚昭与赵小匠则在一旁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当安装转向机时,陆绎发现连杆的间隙有些大,立刻提醒:“这里的间隙太大,转动方向盘时会有虚位,得加个垫片调整一下。” 赵小匠连忙找来薄铜垫片,垫在连杆连接处,再用扳手拧紧,试了试方向盘,果然灵活了许多。
“还是陆公子细心,要是忽略了这个间隙,以后开车时方向就不准了。” 赵小匠感慨道,陆砚昭也点头:“造车就像绣花,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现在多花点时间,以后就能少出问题。” 今夏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忍不住拿起一块抹布,帮着擦拭大梁上的灰尘:“我也来帮忙,擦干净些,装部件时就不会有杂质影响了。” 工坊内顿时一片忙碌又温馨的景象,阳光洒在众人身上,仿佛为这台即将诞生的 “新车” 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芒。
巳时?大同边镇,阳光正好,几名工匠正在田埂旁架设输电线路,新的电线杆沿着田埂一字排开,延伸向远方的旱地 —— 按照计划,今日要将输电线路延伸到西边的五十亩旱地,让那里的抽水机也能用上电。
“电线杆之间的间距要保持六十丈,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太密浪费材料,太疏线路会下垂。” 工匠头李师傅站在梯子上,指挥着下面的工匠调整电线杆的位置。军户李大爷带着几名乡亲过来帮忙,手里拿着铁锹:“李师傅,需要帮忙挖坑吗?俺们有力气,保证挖得又快又好。”
李师傅笑着点头:“那就麻烦乡亲们了,坑要挖三尺深,直径两尺,这样电线杆才能立稳。” 乡亲们立刻行动起来,铁锹挥舞着,泥土不断被挖出,不一会儿就挖好了几个坑。李大爷擦着汗,看着远处的旱地:“等线路架好了,俺们就能在旱地里种麦子了,以前这块地因为缺水,一直荒着,现在终于能用上了。”
巳时过半,电线杆已立起十根,工匠们开始架设电线。当第一根电线拉通时,李大爷激动地跑过去,伸手摸了摸电线:“这线看着细细的,就能把电送这么远,真是太神奇了!” 李师傅笑着解释:“这是铜芯电线,导电性能好,能把电站的电送到十里外的地方,以后就算是偏远的旱地,也能用上电。”
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边镇的参将带着几名士兵过来巡查。看到正在架设的输电线路,参将高兴地说:“太好了!等线路架好,西边的屯田就能灌溉了,今年的军粮又能多收不少!李师傅,要是遇到困难,尽管跟我说,我派士兵来帮忙。” 李师傅连忙道谢,心里更加有干劲了 —— 边镇的电力推广,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午时?阳光格外炽热,京城军工总院机械工坊内的温度也升高了不少,工匠们却丝毫没有懈怠,因为今日要完成内燃机与底盘的对接,这是让车 “真正能动起来” 的关键一步。
“先把内燃机吊到底盘上,对准传动轴的接口,注意别碰坏了油管和线路。” 陆砚昭站在起重机旁,指挥着工匠操作吊机。赵小匠则在底盘下方,仔细观察接口的位置:“再往左移一点,还差五寸,对,就是这里!” 随着吊机的缓缓移动,内燃机稳稳地落在底盘上,传动轴的接口完美对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