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点开了白鸦发送的加密文件。里面是近一个月来,校园匿名论坛、部分群聊关键词频率统计,以及几份经过脱敏处理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摘要。数据显示,一种模糊但广泛存在的“集体焦虑”情绪正在校园内弥漫,其特征并非源于具体的考试或就业压力,而更像是一种无名的、对未来的惶惑,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感,甚至伴随着零星报告的、关于“听到奇怪低语”或“短暂意识空白”的异常体验。
组织的初步判断是,可能存在某种微弱的、影响情绪的“信息污染源”在校园内扩散。
江淮的任务,就是利用他刚刚被评估认可的“共鸣”能力,尝试捕捉并解析这些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波纹”,追溯其可能的源头。
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尝试调动那种在“回响之间”被引导出的感知。他不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将意识如同蛛网般扩散出去,去“触摸”那些无形无质、却真实存在的集体情绪。
起初是一片混沌,各种纷杂的思绪如同嘈杂的市场——对学业的担忧、对恋情的忐忑、对未来的迷茫……但渐渐地,他开始过滤掉这些个体的“噪音”,专注于那股更加底层、更加弥漫的“背景音”。
那是一种……粘稠的、灰色的感觉。如同清晨的浓雾,悄无声息地渗透,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和隐约的不安。在这片情绪的“雾气”中,他确实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弱的、不协调的“杂音”——像是信号不良的收音机里传出的破碎音符,又像是隔着厚重墙壁听到的、意义不明的低语。
这些“杂音”非常分散,似乎遍布整个校园,没有明确的集中点。但江淮敏锐地感觉到,在图书馆旧馆区和靠近后山的那片老实验区方向,这种“杂音”的强度和清晰度,似乎比其他区域要稍微高上一点点。
他将初步的感知结果整理成报告,发送给了白鸦。
几个小时后,他接到了白鸦的加密语音通讯请求。接通后,对面传来一个经过处理的、冷静而清晰的女声,听不出年龄,但语速很快,逻辑严密。
“报告收到。感知方向与组织前期监测数据有部分重合。”白鸦开门见山,“你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捕捉到‘信息背景噪音’,证明你的‘共鸣’天赋确实突出。但精度和范围控制有待提升。”
“接下来,你需要进行定点探查。首选区域,图书馆旧馆的地下文献库。那里存放着大量未经数字化处理的古老档案和书籍,信息场相对稳定,但也更容易积淀和滋生某些‘东西’。”白鸦下达了指令,“你的任务是,在闭馆后潜入——当然,组织会为你提供必要的权限伪装和技术支持——感受那里的信息环境,重点寻找任何异常的‘情绪残留’或‘信息实体’的痕迹。”
潜入图书馆旧馆?江淮心中一动,这听起来可比在校园里随便“感觉”要刺激得多。
“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白鸦似乎看穿了他的顾虑,“我会远程监控你的生命体征和感知数据。如果遇到无法应对的情况,我会启动应急协议。记住,调律者的工作,三分靠能力,七分靠谨慎。”
她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性,让江淮稍微安心,同时也感到了压力。这不再是玩闹般的“异常情感”纠缠,而是真正踏入了一个需要专业素养和承担风险的领域。
当晚,在月黑风高之时(实际上是晚上十点,图书馆闭馆后),江淮凭借白鸦提供的电子密钥和一张伪造的“特许研究助理”门禁卡,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图书馆旧馆。
与明亮现代化的新馆不同,旧馆内部光线昏暗,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和灰尘混合的陈旧气味。他沿着狭窄的楼梯向下,来到了位于地下一层的文献库。
这里更加安静,高大的金属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排列成幽深的迷宫。只有他手中的强光手电划破黑暗,照亮了书架上一排排蒙尘的、书脊斑驳的古籍。
江淮再次展开感知。在这里,那股弥漫校园的“集体焦虑”似乎被隔绝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古老的“寂静”。但在这片寂静之下,他捕捉到了一些别的东西。
一些书籍,尤其是一些涉及神秘学、古代哲学、甚至某些冷僻心理学领域的旧书,周围萦绕着极其微弱的、带有特定情绪色彩的“信息残留”——有的是作者书写时的狂热执念,有的是历代读者阅读时投入的困惑与求索,甚至……他感觉到,在某个布满灰尘的角落,有一团如同萤火虫般微弱的、带着好奇与懵懂意识的“光团”,正悄悄“观察”着他。
“检测到低活性‘信息实体’,初步判定为‘书灵’。”白鸦的声音通过微型骨传导耳机传来,冷静地分析着江淮同步过去的感知数据,“无害,是大量阅读者精神印记与书籍本身信息场长期交互形成的低级聚合体。无需理会,继续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