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车辚马萧赴国难 简帛无声泣斯文
咸阳宫的晨钟敲得格外急促,像是在催促着什么。陈墨站在章台殿的丹陛之下,看着内侍们将一件玄色镶金边的铠甲抬上殿,甲叶在晨光中泛着冷光——那是昭王当年征战时穿的铠甲,异人决定穿上它,亲赴函谷关。
“君上,万万不可!”嬴傒跪倒在异人面前,花白的胡须几乎触到地面,“函谷关凶险,联军势大,您是大秦的根基,怎能亲赴险地?老臣愿代君上出征,死守关隘,纵是粉身碎骨,也绝不让联军前进一步!”
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附和,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新君刚立,国本未稳,此刻亲征,实在太过冒险。
异人扶起嬴傒,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王叔的心意,朕懂。但函谷关是大秦的门户,一旦失守,联军便可长驱直入,威逼咸阳。朕若坐守宫中,将士们怎会奋力死战?昭王当年六十高龄仍亲征赵国,朕正当壮年,岂能畏缩?”他转身穿上铠甲,甲叶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朕意已决,陈太史留守咸阳,主持朝政,兼管‘书同文’之事;嬴王叔辅佐太子(注:此时太子尚未正式立,但异人已属意嬴政),镇守都城;其余诸将,随朕出征!”
陈墨躬身领命,心中却沉甸甸的。他知道异人的决定是对的——新君亲征最能鼓舞士气,但函谷关的局势比表面上更凶险。吕不韦不仅勾结了韩、魏、楚三国,更在秦军内部安插了不少眼线,否则函谷关外围防线不会破得如此之快。
“君上,”陈墨上前一步,递上一枚通体漆黑的磁石,“此乃昭王当年赐给臣的‘止杀’磁核,可辨忠奸。若军中有人异动,磁石会发热示警。另外,臣已将‘书同文’的初步章程抄录一份,随身携带,若君上在前线遇到六国使者,或许能让他们明白,大秦想要的不是征伐,而是天下大同。”
异人接过磁石,入手冰凉,却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他握紧磁石,转身对众将道:“传朕旨意,即刻整兵,午时出发!”
消息传到太史令署时,学者们正在偏殿校对“仓颉新体”的字稿。听到新君要亲征,众人纷纷放下笔,脸上写满担忧。一个来自大梁的学者叹息道:“兵戈四起,还谈什么文字统一?恐怕我们这些心血,终将化为灰烬。”
陈墨拿起案上的字稿,上面“和”“同”“安”等字的秦篆写法刚劲有力,是他昨夜熬夜写就的。“诸位错了,”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偏殿瞬间安静下来,“正是因为兵戈四起,才更要推行‘书同文’。试想,若六国文字不同,政令不通,消息不畅,只会让战火燃烧得更久,让百姓遭受更多苦难。我们整理文字,就是在为战后的天下埋下和平的种子。”
他指着“和”字的写法:“这个‘和’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口’,意为人人有饭吃,天下才能和。无论秦、韩、赵、魏,百姓想要的都是这个‘和’字,这正是我们统一文字的意义所在。”
学者们沉默片刻,纷纷拿起笔,继续校对字稿。墨香混合着窗外飘来的硝烟味,形成一种奇特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文明与战争的纠缠。
午时一到,咸阳城外的校场上,五万秦军整装待发。异人骑着昭王当年的战马“踏雪”,身披玄甲,腰悬秦王剑,接受将士们的朝拜。“将士们!”他的声音透过扩音的铜 horn 传遍全场,“函谷关是我们的家园,身后是我们的亲人!今日,朕与你们一同出征,不破联军,誓不还朝!”
“不破联军,誓不还朝!”五万将士的呐喊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声浪直冲云霄。
陈墨站在城楼上,望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函谷关方向进发,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关乎秦国的存亡,更关乎“书同文”的未来——若秦国战败,别说统一文字,恐怕连自身都难保;若秦国胜利,“书同文”的推行将少去许多阻力。
“陈太史,”李斯走上城楼,手中拿着一卷竹简,“这是各郡送来的急报,韩、魏、楚三国的军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函谷关集结,吕不韦甚至悬赏千金,要君上的首级。”
陈墨接过竹简,上面的字迹潦草,显然是加急送来的。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吕不韦为了取胜,不惜引狼入室,将六国的军队都卷了进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秦与六国的战争,而是吕不韦个人的野心之战。
“李斯,”陈墨道,“你即刻前往墨家工坊,让他们加快打造‘传讯鸽’的笼子。函谷关与咸阳相距千里,军情传递至关重要,传讯鸽比快马更可靠。另外,告诉石匠,让他带人加固咸阳城防,尤其是太史令署和存放《秦记》正本的密室,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李斯领命而去。陈墨望着函谷关的方向,那里的烽火已经连续燃烧了三日,浓烟在天际连成一片,像是一条黑色的巨龙,盘旋在秦国的上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