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咸阳宫阙定新局 暗室烛影藏机锋
函谷关的硝烟尚未散尽,异人率领的秦军已如潮水般涌入吕不韦的军营。陈墨站在残破的辕门前,看着士兵们押解着俘虏走过,心中五味杂陈。这场胜利来得太过艰难,函谷关的断壁残垣、将士们的血与火,都在提醒他:权力的游戏从来都是用生命铺就的。
“陈太史,君上请你过去。”李斯快步走来,他的官袍上沾着血迹,却难掩眼中的兴奋。昨夜的突围战中,他带着潜伏在吕不韦军中的死士突然发难,配合异人主力里应外合,才一举击溃了联军的中枢。
陈墨跟着李斯穿过喧闹的营地,远远看见异人正站在一面残破的帅旗前,与一位身披重甲的老将说话。那老将须发皆白,面容刚毅,正是秦国宿将蒙骜——他怎么会在这里?陈墨心头一震,想起昨夜那个“诡异笑容”的身影,莫非就是他?
“陈太史来了。”异人转过身,左臂的伤口已重新包扎过,脸色仍有些苍白,却透着一股掌控全局的威严,“来,见过蒙骜将军。此次若非蒙将军率轻骑奇袭联军粮道,我们恐怕还困在函谷关的箭楼里。”
蒙骜朝陈墨拱手,甲叶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陈太史不必多礼。老夫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倒是太史令‘书同文’的构想,让老夫佩服得很。”他的目光在陈墨脸上停留片刻,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藏着深不见底的东西,让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陈墨回礼道:“将军过誉了。‘书同文’不过是纸上谈兵,哪比得上将军在战场上的功勋。”他刻意加重了“功勋”二字,想试探蒙骜昨夜为何会出现在那里,又为何露出那般诡异的笑容。
蒙骜却像是没听出弦外之音,只是笑道:“老夫一介武夫,不懂什么文字学问,只知道天下若要太平,就得有个统一的规矩。文字统一了,政令才能通,这道理老夫还是懂的。”他转向异人,“君上,联军残部已逃往洛阳,吕不韦带着亲信不知所踪,是否要乘胜追击?”
异人沉吟片刻:“不必。函谷关新破,秦军伤亡惨重,需要休整。况且吕不韦虽逃,但其党羽遍布朝野,贸然追击只会打草惊蛇。传令下去,大军暂且驻守函谷关,派蒙武率一支精锐潜入洛阳,探查吕不韦的动向。”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陈墨身上,“陈太史,你与李斯即刻返回咸阳,稳定朝局,尤其是要保护好‘书同文’的文稿,那是大秦未来的根基。”
陈墨领命,心中却更加不安。蒙骜的出现太过蹊跷,他作为蒙武的父亲,按说应该与儿子并肩作战,却单独率轻骑奇袭粮道,还恰好出现在吕不韦的军营附近。更让人起疑的是,他对“书同文”的态度——一个常年征战的老将,怎会如此关心文字之事?
返程的路上,陈墨忍不住向李斯提起此事。“李侍中觉得,蒙骜将军此次出兵,是否有些……不合常理?”
李斯赶着马车,闻言回头看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道:“陈太史也察觉到了?实不相瞒,昨夜突围时,我就觉得蒙将军的军队来得太巧了。而且……”他凑近陈墨耳边,“我在吕不韦的营帐里发现了一封密信,是写给蒙骜的,虽然内容被烧了,但信封上的火漆,是蒙家的私印。”
陈墨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蒙骜与吕不韦有勾结?那他昨夜的“奇袭”,究竟是真心助异人,还是吕不韦的苦肉计,故意放异人一条生路,以便在幕后操控?
“此事非同小可,”陈墨沉声道,“没有确凿证据前,不可声张。我们先回咸阳,暗中调查。”
马车驶入咸阳城时,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此起彼伏。他们不知道朝堂上的暗流汹涌,只知道秦军打了胜仗,函谷关的威胁解除了。陈墨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查清蒙骜与吕不韦的关系,还要尽快推行“书同文”,让天下人真正明白,和平与统一才是最好的归宿。
回到太史令署,学者们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战况。当听说异人决定大力推行“书同文”时,众人无不欢欣鼓舞。那个来自郢都的学者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陈太史,我们没白等!只要文字能统一,天下总有太平的一天!”
陈墨看着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上面是学者们这段时间整理出的六国文字对照表,已经初具体系。他拿起一支笔,在空白的竹简上写下“文枢署”三个字:“从今日起,太史令署下设文枢署,专门负责‘书同文’之事。诸位都是文枢署的骨干,当同心协力,拿出一套让天下人都能接受的文字方案。”
众人轰然应诺,立刻投入到工作中。陈墨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稍安——无论朝堂上有多少阴谋诡计,“书同文”的事业不能停。这不仅是文字的统一,更是人心的凝聚。
傍晚时分,嬴傒派人来请陈墨到章台殿议事。陈墨赶到时,殿内已聚集了几位宗室元老和大臣,气氛凝重。异人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面前的案上放着一卷竹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