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诏书真伪辨人心 蜀地文枢初扎根
剑门关外的风突然停了,像是被异人复辟的消息震慑住。陈墨站在营门之上,看着下方鸦雀无声的人群,手心沁出了汗。这消息太过蹊跷,异人被软禁多日,身边全是蒙骜的亲信,怎么可能突然复辟?
“诏书何在?”李冰上前一步,他戎马半生,见过太多伪造的王诏,此刻眉头紧锁,“让老夫验验真伪。”
传诏的斥候连忙将黄色诏书呈上。李冰接过,展开细看,只见上面的字迹确实是异人的亲笔,用的是秦篆,玺印也是秦王的“受命于天”印,看起来毫无破绽。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异人被软禁后,笔墨都由蒙骜的人掌管,怎么可能写出如此流畅的诏书?
“陈太史,你看。”李冰将诏书递给陈墨。
陈墨接过诏书,目光落在最后一行小字上:“书同文,天下宁,待君归,共推行。”这行字写得极轻,几乎要看不清,却用了赵隶的笔法——正是他之前在章台殿外,透过缝隙看到异人练习的字体!
是真的!陈墨的心脏猛地一跳。这行小字是异人留给陈墨的暗号,证明诏书确实是他发出的,而且“书同文”的事业,异人从未放弃!
“是君上的亲笔!”陈墨高举诏书,对着下方的人群朗声道,“君上不仅复辟了,还在诏书中说,‘书同文’是大秦的根基,待内乱平息,要与天下人共同推行!韩非的《复韩檄文》是谎言!是为了他自己的复辟野心!”
人群中顿时一片哗然。那些被韩非蛊惑的学者面面相觑,显然被这个消息动摇了。郢都学者更是激动地喊道:“我就说君上不会放弃‘书同文’!韩非骗了我们!”
吴校尉脸色惨白,握着剑柄的手微微颤抖。他看向身边的几个“存韩社”死士,发现他们的眼神闪烁,显然也在怀疑。
“别信他!”一个死士突然大喊,“这诏书是伪造的!陈墨想骗我们投降!”他说着,拔剑就向陈墨冲去。
“保护太史令!”石匠大喊一声,墨家弟子立刻举起盾牌,挡住了死士的攻击。
李冰的军队也迅速列阵,剑拔弩张。
陈墨却摆了摆手,示意军队不要动手:“吴校尉,你是李冰将军的旧部,应该认得君上的笔迹。这诏书是真是假,你心里清楚。韩非利用你对秦国的不满,煽动你叛乱,可他给你的承诺,能兑现吗?他能让蜀地丰衣足食吗?他能让天下太平吗?”
吴校尉沉默了,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放下武器吧。”陈墨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力量,“君上在诏书中说,既往不咎。只要你们愿意回头,继续为‘书同文’做事,之前的过错,一笔勾销。”
一个学者犹豫着放下了手中的《复韩檄文》,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了武器。他们中的大多数,本来就不是真心想叛乱,只是被韩非的花言巧语蒙蔽了。
吴校尉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人,终于长叹一声,将剑扔在地上:“我……我信陈太史一次。”
剑门关外的危机,就这样在一场“文斗”中化解了。陈墨看着那些低头认错的学者,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韩非的《复韩檄文》已经传遍六国,想要彻底澄清,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李将军,”陈墨对李冰说,“这些学者虽然被蛊惑,但大多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能难为他们。让他们在蜀地参与‘书同文’的工作,算是将功补过吧。”
李冰点头:“就按你说的办。老夫这就派人把他们送到文枢署的蜀地分署,让他们整理六国文字,也算是物尽其用。”
赵姬抱着嬴政,站在营门口,看着陈墨处理这一切,眼中充满了敬佩。嬴政的烧已经退了,精神好了许多,正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那些学者放下武器的样子,小手还在赵姬的手心画着什么,像是在写字。
“政儿在画什么?”赵姬笑着问。
嬴政抬起头,奶声奶气地说:“文……同……”
赵姬和陈墨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这个孩子,仿佛天生就与“书同文”有着不解之缘。
回到中军大帐,陈墨立刻召集李冰、石匠和几个心腹将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君上复辟的消息虽然振奋人心,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陈墨指着地图上的咸阳,“蒙骜被擒,吕不韦逃跑,说明咸阳的局势还不稳定。君上身边肯定还有吕不韦和蒙骜的余党,未必能完全掌控局面。”
李冰点头:“老夫也是这么想的。我们不能立刻回咸阳,否则很可能落入陷阱。不如先守住蜀地,整顿军备,同时加快‘书同文’的推行,等局势明朗了再做打算。”
“我同意。”石匠道,“而且,韩非的‘存韩社’在六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尽快写出更有说服力的文章,反驳《复韩檄文》,让天下人明白‘书同文’的好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