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秋,广州方面秘密派来特使,化名“陈先生”,与林逸在金陵城外的栖霞寺会面。
“少帅深明大义,孙先生十分欣慰。”陈先生四十岁上下,戴着圆框眼镜,一副学者模样,“这是孙先生给您的亲笔信。”
林逸展开信纸,孙中山在信中赞扬他发展实业的远见,并邀请他“共商国是”。信末特别提到:“闻少帅重视军工,若能助我革命军装备,则国家幸甚。”
“孙先生需要什么?”林逸直截了当。
“步枪五千支,子弹百万发,还有药品。”陈先生压低声音,“经费有限,只能付成本价。”
林逸沉吟片刻。这笔军火不是小数目,但若能帮助北伐成功,缩短内战时间,对抗日大局有利。
“我可以提供,但有个条件。”林逸正色道,“这些武器必须用于国家统一,绝不能用来打内战。”
陈先生肃然起敬:“少帅放心,孙先生的目标始终是统一中国,驱逐列强。”
交易谈妥后,林逸亲自安排运输。军火伪装成机器零件,通过宋家的航运公司秘密运往广州。
送走陈先生,林逸站在栖霞山顶,俯瞰金陵全城。北伐即将开始,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
“少帅,大帅请您回去。”陈明匆匆来报,“北方有变。”
回到大帅府,林宗棠面色凝重:“张作霖败了,冯玉祥占领北京,邀请孙文北上共商国是。”
林逸心中一震。这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但孙中山此次北上将会病逝。
“父亲,孙文北上凶多吉少。我们应该早做打算。”
林宗棠皱眉:“你认为冯玉祥不可信?”
“不是冯玉祥不可信,而是日本人不希望中国统一。”林逸指向地图,“孙文若死,北伐必将延迟,日本人就有更多时间准备侵略。”
林宗棠沉默良久:“逸儿,你似乎能预知未来。”
林逸心中一惊,面上却镇定自若:“不是预知,是推演。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父子二人密谈至深夜,最终决定:一方面继续与广州方面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加快备战步伐。
次日,林逸召开军工会议,提出研制新式武器的计划。
“我们要研制一种自动步枪,射速是现有步枪的三倍。”林逸展示草图,“还有这种轻机枪,便于携带,火力凶猛。”
军工专家们面面相觑。这些设计理念太超前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实现。
“少帅,这些设计很好,但工艺要求太高......”总工程师为难地说。
“困难可以克服。”林逸斩钉截铁,“需要什么设备,我想办法进口。需要什么人才,重金聘请。”
在他的坚持下,新武器研发项目艰难启动。林逸吃住在实验室,与工程师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
这期间,宋晓晓经常来送饭,有时还帮忙整理资料。她敏锐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让工程师们都刮目相看。
“宋小姐若是男子,必是军工奇才。”总工程师开玩笑说。
宋晓晓微笑:“女子也一样可以为国效力。”
林逸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心中泛起异样感觉。这个时代的女性,正在挣脱束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就在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时,坏消息传来:孙中山在北京病重。
林逸立即致电广州,建议派人接孙文南下治疗,但为时已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来,举国悲痛。
“孙先生临终前还在念叨‘和平、奋斗、救中国’。”陈先生在密信中写道,“北伐恐将延迟,少帅当早做准备。”
林逸知道,历史虽然有所改变,但大势难逆。他必须加快步伐,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准备。
孙文逝世后,南方政府内部权力斗争加剧。蒋介石逐渐掌握军权,开始清党。林逸接到密报,许多进步人士遭到迫害。
“少帅,广州方面要求我们停止与左派人士的联系。”陈明报告。
林逸冷笑:“他们管得太宽了。记住,我们只认国家利益,不认党派之争。”
他暗中安排船只,帮助一批被通缉的进步人士秘密离开广州,其中不少是军工和医药专家。这些人才后来都在林逸的工厂和实验室找到了用武之地。
民国十四年夏,林逸的新式步枪终于试制成功。射速快,精度高,重量轻,堪称当时最先进的步枪。
“命名为‘金陵一式’。”林逸抚摸着新枪,“这只是开始,我们要研制更多更好的武器。”
就在他准备扩大生产时,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青岛事件”,借口保护侨民,出兵山东。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林逸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日本人这是在试探。”林逸指着地图,“如果这次我们退让,下一步就是东北。”
林宗棠面色凝重:“中央政府态度软弱,恐怕又会妥协。”
“我们不能妥协。”林逸斩钉截铁,“父亲,我建议立即向山东增兵,以示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