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初春,南美洲阿根廷阿塔卡马盐湖的清晨,天空像一块被清水洗过的蓝宝石,稀薄的云层被第一缕阳光染成金红色,温柔地洒在泛着青蓝色光泽的盐湖面上。湖面平静如镜,阳光折射出的细碎光斑随微波轻轻晃动,仿佛撒了一把星星在水面。高小凤踩着盐湖边缘的盐滩,白色的盐粒沾在深棕色登山靴底,走起来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与穆卡、阿根廷矿业部部长马丁内斯一同站在“光伏+盐湖提锂”项目的中控平台上。
远处,成片的光伏板沿着盐湖的自然轮廓蜿蜒延伸,深蓝色的面板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金属光泽,与青蓝色的盐湖形成鲜明又和谐的色彩碰撞,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现代生态画卷。马丁内斯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口别着阿根廷国旗徽章,他指着盐湖深处那片泛着淡淡白色的区域,语气里满是对资源开发的期待,又藏着几分对生态保护的顾虑:“高总,您或许知道,阿塔卡马盐湖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连耐旱的仙人掌都要靠晨雾汲取水分才能存活。可就是这片‘生命禁区’,却蕴藏着全球20%的锂资源,是阿根廷打造新能源产业的希望所在。”
他顿了顿,眼神里掠过一丝无奈:“之前欧美公司来考察时,提出的开发方案是传统盐田蒸发法——要在盐湖里划分出大片盐田,把湖水引入后靠太阳蒸发,整整12个月才能析出锂盐。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还会占用近三分之一的盐湖面积,一旦破坏了卤虫的生存环境,以卤虫为食的火烈鸟就会迁徙,整个盐湖的生态链都会断裂。所以我一直很担心,你们的‘光伏+膜分离提锂’技术,真的能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提高提锂效率吗?”
高小凤顺着马丁内斯的目光看向中控平台的大屏幕,笑着抬手示意:“马丁内斯部长,您看这组实时数据就知道了。我们在盐湖周边10公里范围内,布设了20万块高效光伏板,每块板的转化率都达到25%以上,每天能稳定发电120万度。这些电力不需要接入电网,直接通过电缆输送到膜分离车间,为设备提供持续动力。”
她指着屏幕上的工艺流程图,耐心解释道:“传统蒸发法靠自然之力‘等’锂盐,而我们的膜分离技术靠科技之力‘提’锂盐——通过特殊的离子交换膜,像筛子一样只允许锂离子通过,直接从盐湖水中提取高纯度锂盐,整个过程只需要72小时,提锂效率是传统方法的12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所有设备都建在盐湖边缘的钢结构支架上,支架高出湖面1.5米,既不占用盐湖核心区域,也不会影响卤虫的游动和繁殖。”
就在这时,项目负责人宋工穿着浅蓝色工装,手里拿着一份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水质监测报告快步走来。他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的监测数据图表说:“部长先生,为了实时掌握盐湖生态情况,我们在盐湖不同区域设置了15个水质监测点,每小时采集一次水样,监测指标包括锂浓度、pH值、溶解氧和卤虫存活率。目前数据显示,提锂区域的锂浓度从最初的0.15g/L降至0.02g/L,完全达到工业提取标准;而其他离子浓度、pH值都和提锂前一致,没有任何变化。最让人欣慰的是,卤虫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这些小小的卤虫,可是盐湖生态的‘晴雨表’,它们活得好,火烈鸟自然就不会离开。”
马丁内斯接过报告,指尖轻轻划过“生态保护专项计划”章节,当看到“项目运营期间将投入500万美元,用于盐湖周边的植被恢复,种植耐旱的藜麦和沙棘,同时建立火烈鸟观测站,定期监测火烈鸟种群数量”的承诺时,他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忍不住赞叹道:“‘中国方案’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永远把生态保护放在前面,不是‘先开发后治理’,而是‘开发与保护同步’。阿根廷正计划联合智利、玻利维亚,打造‘南美新能源走廊’,你们的技术正好能为我们提供稳定、绿色的锂资源支撑。未来,我们还要和同凤集团深度合作,在盐湖周边建设‘锂电池回收工厂’,把新能源汽车退役的电池回收后提取锂资源,实现锂资源的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
就在阿根廷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第一批高纯度锂盐即将下线时,欧洲葡萄牙传来了捷报——同凤集团研发的“海上浮动采矿平台”,在里斯本附近的海域成功完成首次海底钴矿开采,这也是全球首个实现“风电供电+海底采矿+现场加工”一体化的项目。
站在葡萄牙环境部长科斯塔的视角,当他登上这座长120米、宽60米的海上平台时,最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安静”——没有传统采矿船的轰鸣,只有平台顶部风电涡轮机转动时发出的轻微“呼呼”声。平台中央的控制室里,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海底采矿画面:机械臂深入2000米深的海底,顶端的激光切割头发出淡蓝色的光,精准地将钴矿从岩层中分离出来,矿石碎屑通过密闭管道输送到平台上的处理厂,经过粉碎、提纯后,直接加工成钴酸锂材料,等待通过海运送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