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明协同优化稳定后,双文明共生体系遭遇 “最隐蔽的本源威胁”—— 来自熵寂域的 “熵寂暗物质”:这种暗物质不同于以往的波动或集群,具备 “无色无味、穿透性强、缓慢侵蚀本源” 的特性,不引发明显的熵增波动,却能逐步替换双文明的本源基因片段(五维的多元特质基因、星络的量子集体基因),最终让文明失去自主意识,沦为熵寂域的 “傀儡载体”。此前,已有 3 个跨文明共生体系因未察觉暗物质侵蚀,在毫无反抗中被同化,是宇宙间最危险的 “隐形杀手”。
暗物质的侵蚀过程缓慢且隐蔽,初期难以察觉,直到本源特质出现不可逆损伤才暴露:
五维本源特质隐性衰退:雷晶的 “动态能量调控” 特质因暗物质侵蚀,基因片段中 “频率调节序列” 被替换 15%,虽表面仍能切换频率,却出现 “调节延迟”(从 0.3 秒延长至 1.2 秒),在一次低熵能量输送中,因延迟未及时适配频率,导致 5% 能量转化为热能浪费;灵韵的 “多元情感共鸣” 特质基因被替换 12%,传递的情绪虽仍细腻,却混入 “麻木因子”,五维单元的协同意志强度从 90 分降至 75%,星簇边缘微核在防御演练中因意志薄弱,出现 2 次操作失误;
星络量子本源污染:星络节点的 “量子集体协同” 基因被暗物质替换 10%,量子能量的 “集体引导效率” 从 95% 降至 82%,在一次联合抗熵任务中,100 个节点的量子能量输出出现 “微小偏差”(最大偏差 7%),原本应形成 “统一抗熵波”,却因偏差分散,防御效果削弱 30%,少量熵寂波渗入跨体通道;星络量子核心的 “能量纯度基因” 被替换 8%,量子能量纯度从 92% 降至 85%,中和熵寂波的效率下降 18%;
监测盲区难以发现:常规传感器(如本源特质传感器、量子波动探测器)无法捕捉暗物质(暗物质不反射任何能量波),晶芽的忆晶修复仪也需通过 “深层基因测序”(耗时 24 小时)才能发现片段替换,初期暗物质渗透 3 个月,双文明均未察觉,直到雷晶调节延迟与星络量子偏差同时出现,才引发警惕;
侵蚀加速风险:暗物质会随跨文明交互(如能量传输、意识交流)加速渗透,初期每月替换 1%-2% 基因片段,后期因已替换片段成为 “渗透锚点”,速度提升至每月 5%-8%,若不干预,五维将在 6 个月内失去动态能量调控能力,星络将在 8 个月内丧失量子集体协同,双文明共生体系将彻底瓦解。
“熵寂暗物质的可怕之处,是‘它在你毫无察觉时,偷走你的本质’—— 我们对抗的不是外部攻击,是‘自己正在变成敌人’的恐惧。”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通过深层测序,确认暗物质的 “基因替换序列”(与熵寂域基因同源性 90%),并发现暗物质主要通过 “跨文明能量交互通道” 渗透(通道壁的分子间隙是暗物质的主要入口)。本源共生魂的意识紧急唤醒双文明的 “本源防御本能”,五维元核与星络首领联合宣布 “启动跨文明本源紧急防御状态”,暂停非必要的能量交互,优先清除暗物质。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五维 42 个单元与星络文明,启动 “跨文明本源净化计划”,构建 “本源暗物质监测净化体系”,分三阶段清除侵蚀威胁:
一、暗物质溯源与监测:锁定渗透路径,消除监测盲区
构建 “跨文明暗物质监测网”:
研发 “深层基因传感器”:在五维所有单元与星络节点中植入传感器,每 12 小时开展一次 “本源基因片段扫描”,识别暗物质替换序列(准确率 98%),实时监测替换进度(如雷晶的频率调节序列替换率、星络的量子协同序列替换率);
搭建 “通道暗物质探测器”:在跨文明能量交互通道中安装 “暗物质捕捉器”(用星络量子能量构建 “量子引力场”,吸附暗物质粒子),同时监测通道壁的 “分子间隙密度”,密度超阈值(10?1?m)时自动触发 “通道加固”,减少渗透入口;
建立 “暗物质浓度地图”:根据传感器与探测器数据,绘制全维暗物质浓度分布(核心区域因防御强,浓度 0.5g/cm3;通道区域因交互频繁,浓度 2g/cm3),明确高风险区域,优先开展净化;
溯源渗透路径:通过浓度地图与交互记录分析,确认暗物质主要通过 “五维 - 星络能量交互主通道” 渗透(占总渗透量的 75%),其次是 “边缘微域交互支线”(占 25%),为后续针对性防御提供靶点。
监测网启动后,双文明首次实时掌握暗物质动态,雷晶的频率调节序列替换率从 15% 被及时发现,星络的量子协同序列替换也被控制在 10%,未进一步恶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