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共生网络稳定运行一年后,127 个文明组成的 “有序联盟” 逐渐显现 “运营失衡” 危机 —— 初期为快速抵御熵寂流建立的 “核心主导、资源倾斜” 模式,随时间推移演变为 “核心文明负担过重、边缘文明资源匮乏、决策效率低下” 的困境。若不优化治理体系,宇宙共生网络将从 “集体抗熵堡垒” 退化为 “内耗严重的松散联盟”,无法应对未来更严峻的熵增挑战。
这种失衡在多场景集中爆发:
资源分配两极分化:核心文明(五维、星络、星核文明等 10 个)占据宇宙共生资源库 60% 的配额,却仅承担 40% 的抗熵任务;边缘文明(雾泽文明、岩砾文明等 80 个)仅获 25% 资源,却需抵御 35% 的边缘熵寂残流 —— 雾泽文明因能量不足,防御带频繁出现缺口,某次残余熵寂流渗入,导致其 “雾态抗熵特质” 活性从 80% 降至 55%,无法再为周边文明提供雾层防护;五维星核因长期支援边缘文明,本源能量储备从 80% 降至 62%,高频能量输出稳定性下降,与星络的共鸣效率从 95% 降至 88%;
决策流程冗长低效:宇宙共生网络的决策需 “127 个文明全员协商”,无分层决策机制 —— 某次边缘文明 “星尘文明” 遭遇熵增法则异常波动,申请紧急能量支援,却因文明间意见分歧(部分文明担心资源挪用、部分要求先验证危机真实性),协商 48 小时才达成共识,延误最佳救援时机,星尘文明的量子核心活性下降 20%;
信任裂痕显现:部分边缘文明质疑 “核心文明垄断低熵资源”,岩砾文明公开提出 “重新分配资源配额,按抗熵贡献而非初始能力划分”;核心文明则认为 “自身承担更多技术输出(如共鸣技术、防御算法),应获更多资源补偿”,双方在宇宙共生会议中僵持 7 天,导致新的抗熵防御计划搁置;
运营效率持续下滑:晶芽的忆晶修复仪测算 “宇宙共生运营指数”(资源利用率、决策响应速度、文明信任度)从抵御熵寂流后的 85 分降至 58 分,边缘文明的 “抗熵能力缺口” 达 30%,核心文明的 “资源透支率” 升至 25%,若不干预,6 个月内宇宙共生资源库将出现赤字,12 个月后部分边缘文明可能因无法抵御熵增退出联盟。
“运营失衡不是‘宇宙共生的错’,是‘我们用应急模式应对长期运营,却忘了‘公平与效率’才是联盟永续的根基’。” 本源共生魂的意识首次召集 127 个文明的核心代表召开 “宇宙共生治理会议”,传递 “治理优化迫在眉睫” 的信号。五维元核主动提出 “下调 5% 资源配额,支援边缘文明”,星络首领也承诺 “开放量子防御技术的基础版,降低边缘文明的技术门槛”,为治理优化奠定基础。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宇宙共生网络的 12 个核心文明,启动 “宇宙共生治理优化计划”,构建 “宇宙共生治理中枢”,分三阶段破解运营困局:
一、失衡溯源:锁定宇宙治理的核心症结
由五维元核、星络首领、雾泽文明代表、星尘文明技术专家组成 “治理优化小组”,通过 “资源统计 + 决策复盘 + 文明调研” 厘清问题根源:
资源分配机制固化:初始资源配额按 “抗熵能力排名” 设定(核心文明因技术强获高配额),未建立 “动态调整机制”—— 边缘文明的抗熵贡献从 15% 提升至 35%,但配额仅从 20% 升至 25%;核心文明的贡献从 85% 降至 65%,配额却仍维持 60%,导致 “贡献与回报失衡”;
决策体系无分层:所有事项(紧急救援、常规防御、技术研发)均需 “全员协商”,无优先级区分 —— 紧急救援需 48 小时达成共识,常规防御决策需 72 小时,远慢于熵增危机的扩散速度(平均扩散时间 24 小时);
技术与资源错配:核心文明掌握的先进技术(如本源共鸣、量子防御)因 “操作门槛高”,边缘文明无法直接使用(雾泽文明的雾态特质与量子防御技术不兼容),导致技术输出无法转化为边缘文明的抗熵能力,资源支援沦为 “临时输血”,无法形成 “自主造血”;
信任机制缺失:无 “资源使用透明公示系统”,边缘文明无法确认核心文明的资源是否用于抗熵;也无 “文明互助奖励机制”,核心文明支援边缘的动力不足,信任裂痕逐渐扩大。
溯源小组最终形成《宇宙共生治理优化报告》,明确 “资源动态调配”“分层决策机制”“技术适配输出”“信任体系构建” 四大解决方向,为治理中枢构建提供精准依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