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江流域,风里已带着刺骨的凉意。陆承宇站在盐井边,看着晒卤架上最后一批盐被收进仓库,心里却没闲着——去年寒潮的教训还在眼前,今年暖棚虽能保障蔬菜供应,但粮食储存、柴火储备、老弱保暖这些事,单靠一家一户根本扛不住。他召集村民们在集市暖棚里开会时,开门见山:“今年冬天,咱们不能再各顾各,得抱团越冬!把粮食、柴火、人手都统筹起来,才能稳稳当当熬过冬天。”
村民们一听,纷纷点头。陈老三率先开口:“陆当家说得对!去年我家柴火不够,还是借了李二狗家的才熬过去。今年要是能把柴火凑一起分,就不用愁了!”林晚秋也补充道:“我看账本上,有的人家粮食多,有的人家不够吃,咱们可以先统计各家的余缺,把余粮集中存起来,谁不够就先借,明年开春再还,这样谁都饿不着。”
说定就干,陆承宇把“抱团越冬”分成了“粮食统筹”“柴火互助”“暖棚共管”“老弱照护”四件事,每一件都安排了专人负责。林晚秋带着妇人们挨家挨户统计粮食和柴火数量,把各家的余粮登记在账本上,集中存放在集市旁的大仓库里,仓库钥匙由三个村民轮流保管,谁要取粮都得登记;陈老三则带着男丁们去后山砍木柴,把各家零散的柴火也收拢到一起,堆在仓库旁边的柴火棚里,按每户人口多少分配用量,确保每家冬天都有柴烧。
暖棚共管是重头戏。之前暖棚分属各家打理,冬天有的人家没精力照料,菜长得参差不齐。这次陆承宇把十几个暖棚分成三组,每组由五户人家负责,每天轮流去暖棚浇水、烧火炉、通风,收了蔬菜也按户平分,多余的再拿到集市上卖,赚的钱也归大家共有。李二狗负责的那组暖棚,第一天就遇到了问题——有个暖棚的火炉烟囱堵了,烟排不出去,棚里温度骤降。他赶紧喊来组里的人,一起拆烟囱、清烟灰,忙活了大半天,总算让火炉重新烧了起来。“还是人多力量大!”李二狗擦着汗说,“要是我自己家的暖棚,说不定菜都冻坏了。”
老弱照护则交给了周先生和村里的几个老人。周先生在学堂里腾出一间屋子,改成“暖房”,生了两个大火炉,让村里的老人白天都来暖房里晒太阳、聊天,孩子们放学后也来这里读书;妇人们则轮流给暖房里的老人送热饭、烧热水,林晚秋还特意教大家做“暖手袋”——用粗布缝个小袋子,里面装满炒热的粗盐,老人揣在怀里,能暖大半天。张奶奶每天都来暖房,手里揣着暖手袋,看着孩子们读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冬天只能在家冻着,今年有暖房,还有人送热饭,比自家孩子照顾得还周到!”
可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就来了。灵江流域周边的几个村子,因为没搞抱团越冬,有几户人家柴火耗尽,粮食也吃完了,只能冒着寒风来灵江流域求助。邻村的王大叔带着老伴和孙子,冻得瑟瑟发抖,找到陆承宇时,声音都在打颤:“陆当家,求你行行好,给我们点粮食和柴火吧,再冻下去,孩子就撑不住了。”
陆承宇看着他们冻得发紫的脸,心里不是滋味。他召集村民们商量:“都是邻居,咱们不能见死不救。但粮食和柴火是大家的,得问问大家的意思。”没想到村民们都很爽快,李二狗第一个说:“我家柴火还多,分他们些没事!”陈老三也说:“余粮里也能匀出些给他们,总不能看着他们冻饿而死。”
最后,陆承宇不仅给了王大叔家粮食和柴火,还提议让周边村子也加入“抱团越冬”——灵江流域出技术和经验,周边村子出人手和部分粮食,一起打理暖棚、储备柴火,冬天大家共享资源。周边村子的村长们一听,都喜出望外,当天就带着村民来灵江流域学习,一起加入了抱团队伍。
人多了,事情也多了。周边村子的人没种过暖棚菜,浇水、控温都没经验,有一次差点把暖棚里的番茄苗浇死。林晚秋赶紧组织培训,每天在暖棚里教大家怎么看土壤干湿、怎么调火炉温度,还把注意事项写在纸上,贴在每个暖棚门口。“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手指插进土里,感觉湿润但不粘手就正好。”林晚秋一边演示,一边说,“火炉温度也得盯着,白天保持在能穿单衣的温度,晚上稍微降点,但不能冻着菜。”
柴火储备也遇到了难题。加入的村子多了,柴火需求量骤增,后山的木柴很快就不够砍了。陆承宇看着空荡荡的柴火棚,心里着急,突然想起之前暖棚里用芦苇编帘子,芦苇也是很好的柴火。他赶紧带着男丁们去河边割芦苇,还教大家把玉米芯、麦秸秆都收集起来,和木柴混在一起烧,既能节省木柴,火力也够旺。“以前这些玉米芯都扔了,没想到现在能当柴火用!”邻村的村长看着堆得满满的柴火棚,高兴地说,“陆当家,你这脑子真灵光!”
冬天很快就来了,一场大雪席卷了灵江流域,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但灵江流域和周边村子的村民们,却一点都不慌。暖棚里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每天都能收一筐新鲜的菠菜和白菜;粮食仓库里的余粮足够大家吃,柴火棚里的柴火也堆得像小山一样;暖房里的老人孩子们围着火炉,要么聊天要么读书,暖和得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