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政治渗透与人心争夺。”她语气转冷,“中村大力扶持原有的维持会,并新成立了所谓的‘新民会’,打着‘中日亲善’、‘建设王道乐土’的幌子,向周边村庄发放少量食盐、火柴等稀缺品,宣扬‘皇军仁政’,同时暗中调查、威胁与我方有联系的‘顽固分子’。已经有边缘村庄出现动摇迹象。”
“第三,组建‘特搜队’。”周瑶重点强调,“这支队伍由汉奸、叛徒和部分日军精锐组成,穿便衣,配短枪,专门负责暗杀我们的地方干部、积极分子,破坏我们的基层政权。他们行动诡秘,比正规军更难防范。我们设在张家屯的粮秣转运点,昨晚就被他们摸掉,三名民兵牺牲,存粮被焚。”
赵旭日一拳砸在桌上,震得茶碗乱响:“他娘的!中村这老鬼子,尽玩阴的!不敢真刀真枪干,尽使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政委陈勇站起来,面色严峻:“团长,这些‘软刀子’确实毒辣。经济封锁能饿死我们,政治渗透能瓦解我们,暗杀破坏能吓垮我们。我们必须立刻拿出应对之策,否则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元气,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
“没错!”周瑶接过话,“我们必须针锋相对!第一,经济上,要千方百计打破封锁。一方面,鼓励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土法熬盐、种棉织布、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更隐蔽、更灵活的采购和运输网络,可以尝试利用夜间、小路,甚至发展‘两面政权’,在敌占区建立我们的秘密仓库。”
“第二,政治上,要牢牢掌握主动权。”陈勇立刻补充,“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揭露鬼子的伪善和‘新民会’的实质,同时,对死心塌地的汉奸和‘特搜队’成员,要坚决镇压,杀一儆百!对受蒙蔽的群众,要加强教育,把他们争取过来!”
“第三,军事上,”周瑶目光锐利,“针对‘特搜队’和便衣队的暗杀破坏,光靠被动防御不行。我们需要一支精干的‘锄奸队’,以牙还牙!这支队伍要更灵活,更擅长伪装、追踪和反暗杀。人选……”她的目光看向了刚结束新兵训练指导、走进团部的叶青。
叶青迎上周瑶的目光,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她明白,新的任务来了。与正面战场不同,这将是一场在阴影中进行的、更加残酷无情的猎杀。
“好!”赵旭日拍板,“经济和老陈说的政治上的事,你们俩多费心!锄奸队,就交给叶青!需要什么人,什么装备,你直接提!”
任务迅速部署下去。根据地再次动员起来,这一次,不是修筑工事,而是投入到一场更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全面斗争中去。
在陈勇的领导下,各村镇掀起了生产自救的高潮。妇救会组织妇女学习土法熬盐,民兵队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地,能工巧匠们则想办法修复和改进纺车、织布机。一种“勒紧裤腰带,也要跟鬼子熬下去”的坚韧氛围,在根据地弥漫开来。
叶青,开始了她的新工作。她从侦察排和原“猎鹰”小队残存人员中,挑选了十名最机警、最冷静、也最擅长独立行动的战士,组成了“暗刃”小组。他们的训练不再是常规的战术动作,而是如何伪装成贩夫走卒、如何识别跟踪与反跟踪、如何在闹市中无声杀人、如何利用各种日常物品制造致命陷阱。叶青将自己多年来在生死边缘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很快,“暗刃”的锋芒便初露端倪。
一个作恶多端、经常带“特搜队”抓捕抗日家属的伪乡长,被发现溺死在自家水缸里,现场没有任何搏斗痕迹。
两名在集市上,试图辨认抗日团采购人员的“特搜队”便衣,在一条小巷里被割喉,尸体直到天黑才被发现。
一支由汉奸带领的、前往某个村庄进行“宣抚”的小队,在途中踩中了精心伪装的地雷,全军覆没。
“暗刃”神出鬼没,行动干净利落,让中村一手组建的“特搜队”和汉奸势力胆战心惊,极大地遏制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然而,叶青清楚,这只是治标。中村的“软刀子”战略根基在于经济封锁和人心争夺。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能否打破那日益收紧的物资绞索,在于能否让根据地的百姓,在饥饿和恐惧面前,依旧保持对抗战的信心。
叶青独自站在营地边缘,望着远方黑暗中潞阳城模糊的轮廓。她知道,中村一郎绝不会因几次暗杀而退缩,更激烈的较量还在后面。她轻轻摩挲着手中那枚,从牺牲战友身上取下的、早已失去光泽的弹壳,冰冷的触感,让她保持着绝对的清醒。
暗刃已出,新芽初绽。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一场不见硝烟,你死我活的战争,正进入最关键的相持阶段。
中村一郎上任后,进行经济封锁。尤其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食盐。
根据地的食盐,价格已经飙升到令人绝望的地步,许多百姓开始出现浮肿,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周瑶清楚,打破食盐封锁,已成为维系根据地生存的当务之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