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秋意渐浓,梧桐叶落了满地,又被呼啸而过的车辆卷起。
重点中学的教学楼里,空气却比季节更早地进入了严冬,一种无声的、紧绷的竞争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燕京大学、华东大学医学院……首批保送推荐名额,我们学校有两个。”
班主任在班会上宣布这个消息时,下面瞬间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兴奋和骚动。
无数道目光变得灼热,呼吸也急促起来。
保送。
意味着无需经历惨烈的高考独木桥,提前拿到通往顶尖学府的通行证,是无数学子和家庭梦寐以求的捷径。这两个名额,如同两颗璀璨的钻石,悬在了所有符合条件的尖子生头顶,诱人却遥不可及。
推荐流程极其严格。
并非单看成绩排名,而是一套综合评估体系。
历次大考综合排名占40%,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占30%,校内专家评审团面试占20%,综合素质评价包括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体育艺术特长等,占10%。最终由学校评审委员会根据总分,择优推荐。
消息一出,原本还算平静的班级瞬间暗流涌动。有能力一争的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眼神交流间已带上了审视与较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竞争者,便是程鑫和虞安舟。
程鑫,班长,家境优渥,父亲是省里某实权部门的领导。他本人长得高大英俊,成绩常年稳定在年级前三,组织能力强,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学生中也颇有威望。他早已将保送视为囊中之物,甚至私下里,已经有人开始叫他“程大学霸”了。他需要的,是让这个结果毫无悬念,为此,他不介意动用一些“资源”。
虞安舟,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他沉默寡言,永远穿着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像班级里的一个影子。但他理科天赋极高,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思维缜密,常有惊人之解。上次省竞赛的二等奖,让他这匹黑马第一次真正进入了众人的视野。他争夺保送,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那实实在在的、能让他和母亲摆脱困境的未来——顶尖大学的奖学金、更好的勤工俭学机会、以及未来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这是他唯一的希望。
沈懿对保送名额毫无兴趣。她的目标清晰而“另类”,这些世俗的捷径并非她的道路。
她冷眼旁观着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如同看一场与己无关的戏剧。
竞争首先体现在了历次大考上。每次考试都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程鑫发挥稳定,依旧名列前茅。
而虞安舟则像一匹杀出的黑马,分数一次比一次高,尤其是在理综卷子上,那些刁钻的压轴题,往往只有他和沈懿能完全做对。他的排名,稳步逼近程鑫。
这无疑触动了程鑫的神经。他开始更频繁地“请教”老师问题,放学后他的座位周围总是围着几个“好友”,看似讨论学习,实则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有意无意地排斥着虞安舟。一些珍贵的复习资料、往年真题卷,也只在那个小圈子里流传。
虞安舟对此视若无睹。他买不起昂贵的辅导书,就用最笨的方法,泡在图书馆里,一页页地啃教材,一遍遍地刷着有限的习题。他的勤奋和那股沉默的倔强,让一些同学暗自佩服,却也引来了更多的嫉妒和孤立。
“装什么努力,不就是想靠保送翻身吗?”
“穷酸样,再学也改变不了出身。”
类似的闲言碎语,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
沈懿偶尔会看到,虞安舟在午休时空荡荡的教室里,啃着干硬的馒头当午餐,面前摊开的却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有一次,将自己做完的、写满详细解析和多种解法的数学笔记,随意地放在了虞安舟空着的桌面上。
虞安舟回来后看到笔记,愣了很久,抬头看向前方沈懿的背影,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将那本笔记紧紧攥在手里,低声道:“谢谢。”
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竞赛获奖方面,两人算是打平。
程鑫有一个省物理竞赛一等奖,虞安舟有省数学竞赛二等奖和化学竞赛二等奖,含金量相差不大。
真正的重头戏,在于校内专家评审团的面试和那10%的综合素质评价。
面试通知贴出,只有综合排名前五的学生有资格参加。
程鑫和虞安舟赫然在列,沈懿也在列。
面试前夜,程鑫的父亲“恰好”宴请了学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关键成员“联络感情”。而虞安舟,则在医院陪伴完母亲后,在走廊昏暗的灯光下,反复模拟着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面试当天,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几位校领导和学科专家坐在长桌后。
程鑫自信满满地走进去了。
他侃侃而谈,从学术理想谈到社会责任感,从学校培养谈到未来规划,言辞得体,姿态从容,显然经过精心准备,甚至巧妙地提到了自己参与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实则是他父亲单位下属机构的活动,他只是去露了个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