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彻底驱散了四合院中院残留的夜幕,也驱散了昨夜笼罩在众人心头的宇宙级阴霾和战略迷雾。何雨柱那句“从人才体系的三大断层开始说起”,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这场关乎未来的、更为具体也更接地气的关键讨论。
何雨柱面前的笔记本上,线条清晰,字迹刚劲有力,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核心痛点:
“各位叔,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自主创造’是立身之本。但这‘本’,需要人来立。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蓝图——蓝图我有;最急的,也不是马上造出惊天动地的武器——那需要根基。眼下最刻不容缓的,是人才!是能读懂蓝图、吃透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并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量的、各个层次的人才!”
他的话斩钉截铁,瞬间让几位刚刚松弛下来的叔辈再次挺直了脊背。今天讨论的是生存法则,今天要面对的,则是生存法则得以实现的基石。
“而这人才的源头在哪?”何雨柱自问自答,手指在笔记本上重重一点,“在人口!在任何时代,人口都是基业的最基本要素。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人才就像沙里淘金,效率低下,难以为继。各位叔,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本应是最大的优势!”
周叔微微皱眉:“柱子,人口多是事实,但……负担也重,很多地方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培育人才了。”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何雨柱眼神锐利,“周叔您提到了‘温饱’。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断层,也是所有问题的起点——经济断层。”
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圈,标注上“人口基数”,然后在圆圈内部,围绕着“人口基数”这个圆心,迅速勾勒出三个相互嵌套、又相互连接的环:
“人口基数是我们的根基。但庞大的人口要转化成发展的动力,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他在人口基数的圆环外,画了第二个更大的环。
“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孩子上不起学,青壮年疲于奔命只为糊口,哪里还有余力去学习、去追求知识?更别说成为顶尖人才了!经济基础决定了人口质量提升的可能性和整体规模。贫困,是人才诞生的最大扼杀者!”
他在第二个环“经济基础”之外,又画了一个环:
“那么,经济基础靠什么来提升、来夯实?靠科技!”何雨柱的笔锋充满了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产品、打开新市场来创造巨大的财富,从根本上改善民生,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科技是打破经济瓶颈、释放人口红利的关键杠杆!”
最后,他在最外圈画了第四个环,并将箭头指向了中心的“人口基数”:
“而科技的源泉是什么?是教育!”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使命感,“先进的教育体系,是科技持续进步、不断创新的母体!只有通过普及基础教育、强化中等教育、打造顶尖高等教育,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筛选、培养、锻造出各个层次、适应不同需求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好了,又能反哺教育,提供更充足的经费、更好的设施、吸引更优秀的师资,形成更强大的培养能力……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螺旋上升的闭环!”
他放下笔,四个环层叠相连,形成了一个清晰无比的逻辑闭环图:
人口基数(根基)→ 经济基础(支撑)→ 科技发展(杠杆)→ 教育体系(母体)→ (反哺)人口质量提升与人才涌现 → 推动更高层次的科技与经济 → ……
“各位叔请看,”何雨柱指着图,“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大断层’。看似是四个独立的难题,实则是环环相扣、彼此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命运共同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点’!”
他逐一剖析:
1. 人口基数与经济基础的断层: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底子薄(尤其是农业和基础工业),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低效生产上,无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技能提升。这是‘生存挤压发展’之断层!”
2. 经济基础与科技发展的断层:经济落后导致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工业体系落后,难以承接和转化先进技术(即使有蓝图),更难以孕育原创科技。这是‘匮乏限制跃升’之断层!”
3. 科技发展与教育体系的断层:科技水平落后,导致教育内容陈旧、滞后,无法接触到前沿知识,培养体系与未来需求脱节。同时,科研力量不足又难以反哺、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是‘滞后拖累未来’之断层!”
4. 教育体系与人口质量(人才产出)的断层:教育投入不足、覆盖面有限(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人才筛选漏斗效率低下,大量潜在人才被埋没在最基础的生存线上,无法进入上升通道。这是‘筛网阻塞源泉’之断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