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
一个苦力,教一个法官的儿子解方程?
这简直像天方夜谭。
紧接着,一位布料商人的妻子也坦言:“说起这个,我倒想起一件事。我家庄园的屋顶漏水,请的师傅拖了两个月。后来,他偷偷向我推荐了一个华人工头,说他们的手艺好。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了,结果……价格低了三成,工期缩短一半,活儿精细得像艺术品。那个工头甚至还用一种我看不懂的涂料,解决了常年困扰我的阁楼防潮问题。”
玛莎·贝克特捕捉到了空气中微妙的变化。
她适时地开口,声音柔和而有力:“女士们,我们恐惧的,或许并非他们本身,而是我们的无知。我提议,成立一个‘跨文化理解委员会’,先从资助一所双语夜校试点开始,如何?”
一半的人陷入了沉思,另外一半,则露出了赞同的神色。
两周后,在玛莎的推动下,费城东区第一所为华人劳工子女设立的双语夜校,获得了市政委员会的初步批准。
马丁·凯利敏锐地嗅到了风向的转变。
他意识到,单纯煽动种族歧视已经越来越难奏效。
于是,他换了一个更具杀伤力的武器——经济。
在一次秘密的商会会议上,他对着一群忧心忡忡的本地工匠和小型企业主,抛出了他的新理论:“康罗伊根本不是在帮助那些华人,他是在利用他们,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经济殖民地!一个庞大的、低成本的劳工卡特尔!今天他们修铁路,明天就会修你们的房子,后天就会抢走你们工厂的订单!到时候,你们的生存空间将被彻底挤压!”
这番话像一颗毒刺,精准地扎进了在场每个人心中最脆弱的地方。
很快,康罗伊将“低价倾销华工服务”的流言传遍了费城的大街小巷。
木匠工会、砖匠协会、码头工人联合会……这些原本对华人不屑一顾的组织,第一次感到了切实的威胁,纷纷走上街头,举着标语抗议。
康罗伊对外界的喧嚣置若罔闻。
他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而是直接将张天佑请进了自己的书房。
“凯利很聪明,他知道打蛇打七寸。”康罗伊将一份抗议传单扔在桌上,上面画着一条东方巨龙吞噬白人饭碗的拙劣漫画。
“他想把你们塑造成敌人,那我们就换个身份。”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计划书,递给张天佑。
“我要从你的护路兵团里,挑选五十名技术最过硬、头脑最灵活的骨干。由黎明财团提供一笔无息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在费城正式注册成为个体工程行。但是,有三个条件:第一,他们必须雇佣至少一名本地白人学徒,并支付不低于市场标准的薪水;第二,所有工程必须使用美国标准图纸和材料;第三,必须接受市政工程部门的质量监督。”
他亲自为这些工程行起草了合同模板,甚至安排了与托马斯·梅隆的银行开设一条专项信贷通道。
“我们要让他们从打工者,变成小老板。”康罗伊对站在一旁的詹尼解释道,“当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哪怕只是一家小小的店铺,他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将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加坚固。资本,是融化偏见最有效的熔剂。”
首批十八家“星火营造社”挂牌成立的那天,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但就在当天日落之前,其中九家接到了来自白人社区的私人订单。
订单不大,修缮屋顶、加固地基、建造马厩,但这是一个破冰的信号。
这场无声的变革,最终由一份报纸推向了高潮。
艾米丽·霍普金斯,费城《问询报》最敏锐的深度报道记者,发表了一篇题为《当扳手成为钥匙》的文章。
报道讲述了一名叫阿林的华工,如何用修铁路攒下的积蓄,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五金店,并将其改名为“金齿轮工具行”。
他不仅自己钻研本地市场需要的工具型号,还雇佣了两名在战争中失去工作的退伍老兵做销售。
报道的配图,是阿林与一位白人顾客在店门口热情握手的照片,标题下方印着一行不起眼的小字:“他说,这里就是家。”
当晚,在费城精英俱乐部里,马丁·凯利在读完这篇报道后,猛地将手中的威士忌酒杯砸向壁炉,水晶的碎片在火光中四溅。
“他们不再是受害者了……”他咬牙切齿地低吼,“他们开始赢了。”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康罗伊的书房里,他展开了张天佑派人送来的密信。
信纸上只有寥寥数语:“已有十七人寄钱回家,附言皆为‘吾业已立’。”他走到窗前,巨大的差分机塔顶端的红色信标灯,正以固定的频率扫过城市。
光束掠过东区,照亮了那些新挂起来的店铺招牌——“星火营造社”、“金齿轮工具行”……那一片原本黯淡的街区,此刻正悄然亮起一片细微却倔强的光芒。
胜利似乎来得比预想中更顺利,也更安静。
康罗伊却没有丝毫放松。
他望着窗外沉静的夜空,一种莫名的压抑感笼罩心头。
风不知何时停了,连平日里远处工厂的轰鸣声都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棉被捂住,听不真切。
整个城市,似乎都在屏息等待着什么。
空气变得粘稠而沉重,仿佛饱含着一种无声的电荷。
喜欢镀金神座:时代的齿轮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镀金神座:时代的齿轮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