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傍晚来得早,夕阳刚把西山染成橘红色,暮色就漫进了院子。苏青收拾完厨房,正准备整理当天的手工订单,却看到陆晓燕趴在堂屋的木桌上,对着一本破旧的语文课本皱着眉,手指在“b”和“d”之间来回犹豫,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这个到底是波还是得啊……”
陆建国坐在旁边,手里攥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数字,算“5+7”时,手指不够用,还偷偷数起了脚趾。陆晓梅年纪小,还没正式上学,却也凑在旁边,拿着一块木炭在纸上涂鸦,时不时抬头看看哥哥姐姐,眼里满是好奇。
苏青走过去,轻轻拍了拍陆晓燕的肩膀:“晓燕,遇到不会的了?”陆晓燕抬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妈,这个拼音我总记混,老师讲的时候我听懂了,回来就忘了。”陆建国也停下手里的木棍,小声说:“妈,我算算术总慢,别的同学都算完了,我还在数手指。”
看着孩子们略显窘迫的样子,苏青心里微微一酸。村里的小学条件有限,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年级,精力有限,孩子们的基础打得并不牢固。陆晓燕虽然上了二年级,却连拼音都认不全;陆建国上一年级,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还得靠掰手指;陆晓梅明年就要上学,更是一点基础都没有。
“没关系,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妈抽出一个小时,给你们补课,咱们从基础开始学,慢慢来,肯定能学会。”苏青坐在孩子们中间,语气坚定又温和。她前世在现代接受过完整的教育,知道基础对学习的重要性,只要方法得当,耐心教导,孩子们一定能跟上进度。
孩子们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陆晓燕连忙把语文课本推到苏青面前,陆建国也放下小木棍,凑了过来,陆晓梅更是兴奋地把手里的木炭递给苏青:“妈,我也要学!我也要学!”
苏青笑着点头,先从陆晓燕的拼音开始教。她找来一张干净的纸,用铅笔工整地写下“b”和“d”,然后指着“b”说:“晓燕你看,这个像不像我们家的收音机,右边的竖线是天线,‘b’就像天线朝右,读‘波’;这个‘d’呢,天线朝左,读‘得’,咱们记形状,就不容易混了。”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收音机的样子,陆晓燕看着纸上的字母,又看了看苏青的手势,恍然大悟:“妈,我记住了!‘b’天线朝右是波,‘d’天线朝左是得!”苏青笑着点头,又写下“p”和“q”,用同样的方法教她:“你看‘p’像不像小旗子,旗面朝下,读‘坡’;‘q’旗面朝上,读‘七’……”
陆晓燕学得很认真,跟着苏青一遍遍地读,遇到记混的,就按照苏青教的方法想形状,很快就把之前总认错的拼音都分清了。苏青又让她拼读简单的音节,从“b-a→ba”到“d-i→di”,陆晓燕越读越熟练,小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接着,苏青开始教陆建国算算术。她没有让陆建国继续掰手指,而是找来十个小石子,放在桌上:“建国,咱们用石子算‘5+7’,先拿出5个石子,再拿出7个石子,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
陆建国按照苏青说的,小心翼翼地拿出石子,数了数,大声说:“12个!”苏青点点头,又说:“那咱们不用石子,怎么算呢?5加5等于10,7可以分成5和2,10加2等于12,这样是不是更快?”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下算式,一步一步地给陆建国讲解。
陆建国盯着纸上的算式,慢慢琢磨着,过了一会儿,他眼睛一亮:“妈,我懂了!以后算加法,把数拆成10和几,就能算得快了!”苏青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就是这样,咱们多练几道题,你肯定能算得又快又准。”
她又出了几道十以内的加减法,陆建国一开始还需要琢磨一会儿,练了几道后,速度越来越快,再也不用掰手指了。陆建国兴奋地说:“妈,我以后再也不用数脚趾了!我要跟同学比赛,看谁算得快!”
旁边的陆晓梅看得跃跃欲试,拉着苏青的衣角说:“妈,我也要学算术,我也要学拼音!”苏青笑着拿起一块木炭,在纸上写下最简单的“a、o、e”,教陆晓梅读:“这是‘啊’,像你张大嘴巴唱歌;这是‘哦’,像你看到好吃的发出的声音;这是‘鹅’,像咱们村河边的大白鹅……”
陆晓梅跟着苏青,奶声奶气地读着,虽然发音还不太标准,却学得格外认真,小眼睛紧紧盯着纸上的字母,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苏青还教她认数字“1、2、3”,用手指比划着,告诉她“1像小棍,2像小鸭,3像耳朵”,陆晓梅很快就记住了,还能准确地指认出纸上的数字。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苏青看着他们眼里的求知欲,心里满是欣慰:“今天就到这儿,明天咱们继续学,每天学一点,积少成多,慢慢就能赶上其他同学了。”她还特意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陆晓燕练习拼读五个音节,陆建国做五道算术题,陆晓梅则练习写“a、o、e”。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