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的清晨,镇集上的年味已经浓得化不开——红灯笼挂满了街头巷尾,卖春联的摊位前挤满了人,炸丸子、蒸年糕的香气顺着风飘得老远。苏青却没急着出摊,而是把自己关在东屋里,翻出12月的销售账本和成本记录,准备算一算这个月的净收入。
桌上摊着厚厚的账本,每一页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12月1日,卖出加绒衬衫3件、灯芯绒马甲2件,营收86元;12月5日,完成定制连衣裙4件,营收68元(含定制费8元);12月12日,参加镇里的年货集市,卖出衣服15件,营收198元……苏青按着计算器,一笔一笔仔细累加,当最后一个数字输入后,计算器屏幕上显示出“1200”这个数字时,她的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这是她开店以来,月营收第一次突破千元大关。
但营收不等于净收入,苏青深吸一口气,又翻出成本记录开始核算。12月的布料成本是最大头:30米厚的确良布90元,20米灯芯绒布60元,辅料(纽扣、拉链、线)35元,合计185元。租金方面,镇集摊位每月租金50元,12月按时缴纳。还有定制服务的额外成本,比如给孕妇大姐用的优质加绒内衬,多花了12元。再加上送老顾客的袜子、备用纽扣等小成本,总共262元。
她拿着计算器,认真地算着:1200元营收 - 262元成本 - 50元租金 = 888元?不对,苏青皱了皱眉,突然想起12月给刘嫂和陈小花发了工钱——刘嫂每月80元,陈小花刚学手艺,每月50元,这130元也是必须扣除的成本。重新计算:1200 - 262 - 50 - 130 = 758元?还是不对,她又翻出账本,发现12月有两笔定制订单因为顾客临时更改款式,多补了10元布料费,这10元应该算进营收;还有一次给老顾客免费缝补衣服,用了5元的优质线,这5元要算进成本。
反复核对了三遍,苏青终于算出了准确的净收入:1200元(营收) + 10元(补收布料费) - 262元(基础成本) - 5元(额外耗材) - 50元(租金) - 130元(工钱) = 763元?不对,她突然拍了拍脑袋,之前算布料成本时,把表舅多送的半米厚的确良布和半米灯芯绒布也算进去了,这部分是免费的,应该从成本里扣除5元。最终,计算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768元”——这个数字让苏青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她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12月净赚768元,不仅远超之前“月入破百”的目标,还创下了开店以来的最高纪录。回想年初,她每月净收入只有一百多元,连给家人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半天;而现在,一个月就能赚七百多,这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苏青把账本小心翼翼地收好,从衣柜里拿出一个铁盒子,把这个月赚的768元现金仔细放进去。铁盒子里已经攒了不少钱,都是她这一年来一点一点赚的,现在又多了这笔“巨款”,她的心里满是踏实和欢喜。
当天下午,苏青特意关了半天摊,带着女儿陆晓燕去了镇里最大的百货商店,给全家买新衣服。她先给陆晓燕选了一件粉色的棉袄,上面绣着小兔子图案,陆晓燕穿上后,在镜子前转了好几圈,开心地说:“妈妈,这件衣服真好看,我太喜欢了!”苏青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喜欢就好,过年就穿这件。”
接着,她给丈夫选了一件深灰色的加绒外套,质地厚实,适合冬天干活穿。然后又给年迈的父母选了两件宽松的棉衣,父亲一件藏青色,母亲一件枣红色,都是他们喜欢的颜色。最后,苏青才给自己选了一件浅紫色的针织连衣裙,这是她今年冬天一直想买却没舍得买的款式,现在终于能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
买完衣服,苏青又去了粮油店,买了10斤猪肉、5斤牛肉、20斤大米和10斤面粉,还买了糖果、瓜子、花生等年货,把自行车的后座和车把都堆得满满当当。陆晓燕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手里拿着刚买的糖葫芦,开心地哼着歌。
回到家,苏青把新衣服拿给家人试穿。丈夫穿上新外套,笑着说:“这件衣服真暖和,以后冬天干活再也不怕冷了。”父母穿上新棉衣,也激动地说:“青啊,你现在生意好了,不用总想着我们,给自己也多买点好东西。”苏青笑着说:“我也买了,您看这件连衣裙,过年穿正好。咱们一家人都穿新衣服,开开心心过年。”
晚上,苏青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有红烧肉、炒牛肉、炸丸子,还有陆晓燕最喜欢的糖醋排骨。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饭,聊着天,其乐融融。陆晓燕一边吃一边说:“妈妈,今年过年咱们有新衣服穿,还有好多好吃的,太幸福了!”苏青看着女儿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换来的,再辛苦也值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