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晨光刚漫过县实验小学的围墙,奥数培训班的教室里就响起了算盘珠子碰撞的脆响。陆晓阳坐在靠窗的位置,小手握着算盘,目光紧紧盯着黑板上的“鸡兔同笼”变式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他指尖飞快拨动算珠,算珠在档上滑动的声音,比周围同学的铅笔写字声还要利落。
“晓阳,算出来了吗?”坐在旁边的五年级学生周明凑过来,看着晓阳算盘上的数字,眼里满是惊讶,“我还在列方程呢,你怎么这么快?”晓阳抬起头,小脸上带着点得意:“我把兔子当成‘两只鸡’,先算35只鸡有70只脚,多出来的24只脚就是兔子的,每只兔子多2只脚,所以兔子有12只,鸡就是23只!”他一边说,一边指着算盘上的“12”和“23”两个数字,算珠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两列小士兵。
周明恍然大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这方法比方程简单多了!我之前怎么没想到?”晓阳咧嘴一笑,又低下头去看老师刚发的练习题——这是他上奥数培训班的第五周,从一开始需要妈妈用苹果当道具讲解,到现在能自己琢磨出简便算法,连李老师都说:“晓阳的数学思维,像是天生带着‘快捷键’,一点就通。”
下课铃响时,李老师拿着一叠试卷走进教室,笑着说:“今天咱们进行第一次测试,题目都是这几周学过的内容,大家别紧张,认真做就行。”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阵小声的议论,周明轻轻叹了口气:“我还没把‘和倍问题’练熟呢,肯定要考砸。”晓阳却悄悄握紧了铅笔,眼里闪着光——他早就盼着测试了,想看看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
试卷发下来,晓阳先快速浏览了一遍,10道题里有8道是他练过的,只有最后两道“年龄问题”和“盈亏问题”有点陌生。他深吸一口气,从第一题开始做:“第一题,小明有5支铅笔,小红的铅笔数是小明的3倍,两人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这是最简单的“和倍问题”,晓阳很快算出“5×3+5=20”,在括号里写下答案。
做到第五题“盈亏问题”时,晓阳顿了顿——“老师给学生分糖果,每人分3颗多10颗,每人分5颗少8颗,有多少个学生?多少颗糖果?”他想起妈妈教他的“画图法”,在草稿纸上画了一群小人,每人手里拿着3颗糖,旁边多出来10颗;再给每个小人加2颗糖,需要18颗糖(10+8),所以学生有18÷2=9个,糖果有9×3+10=37颗。他反复检查了两遍,确定没错,才继续往下做。
最后一道“年龄问题”有点难:“爸爸今年40岁,儿子今年10岁,多少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晓阳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写“爸爸和儿子的年龄差永远是30岁”,然后画了两条线段,一条代表儿子的年龄,一条代表爸爸的年龄,爸爸的线段是儿子的3倍,差是2倍,正好是30岁,所以儿子后来的年龄是15岁,15-10=5年。他算完后,又用“40+5=45,10+5=15,45÷15=3”验证了一遍,才放下铅笔,长舒了一口气。
交卷时,李老师特意看了看晓阳的试卷,笑着说:“写得很满嘛,有没有不会的题?”晓阳摇摇头:“最后两道题一开始有点难,后来用您教的方法想出来了!”李老师拍拍他的肩膀:“不错,继续加油。”
下午放学,晓阳背着书包,一路小跑往家赶。书包里装着刚发的试卷,他时不时停下来,拉开拉链摸一摸,生怕试卷飞走。走到村口时,他看到苏青正在服装摊前给顾客缝衣服,立刻跑过去,举着试卷大喊:“妈妈!妈妈!我奥数测试考了第三名!”
苏青手里的针线顿了一下,连忙放下布料,接过试卷——试卷上用红笔写着“92分 第三名”,错题旁边还写着“方法正确,计算时注意进位”。她反复看了好几遍,忍不住抱起晓阳,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咱们晓阳真棒!居然考了第三名,比妈妈想象的还厉害!”
旁边的顾客也凑过来看,笑着说:“苏青,你家这孩子真聪明,才二年级就会学奥数,还考了第三名,以后肯定有出息!”晓阳听着夸奖,小脸蛋红扑扑的,却把试卷抱得更紧了:“李老师还夸我学得快、悟性高,说我比好多五年级的大哥哥都厉害!”
回到家,晓阳把试卷贴在客厅的墙上,正好在晓燕的作文获奖证书旁边。他搬来小板凳,站在前面,给晓雨讲试卷上的题:“你看这道题,分糖果的,我用画图法就算出来了,特别简单!”晓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还是拍手说:“哥哥好厉害!”
晚饭时,苏青特意做了晓阳最爱吃的红烧肉和炒鸡蛋,还给他盛了一大碗米饭:“多吃点,补补脑子,以后还要学更多奥数题呢。”晓阳一边吃,一边说:“妈妈,我喜欢奥数!每次算出难题,都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开心!”他还跟苏青约定,以后每天晚上除了做一道奥数题,还要看10分钟的奥数绘本,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