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漫过小镇的街巷,最终停留在陆家宽敞明亮的新房院落。月季花瓣上的露珠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芒,葡萄藤顺着篱笆蜿蜒生长,叶片间的青涩果实正积蓄着成熟的力量,就像苏青在这个年代扎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的人生。站在院子中央,看着客厅里孩子们围坐书桌写作业的认真模样,听着厨房里陆庭州收拾厨具的轻响,苏青的心中满是踏实的暖意——这便是她穿越而来,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坚守,换来的圆满。
谁能想到,初来乍到之时,她接手的是一个何等窘迫的烂摊子。那时的她,顶着“恶毒后妈”的污名,面对的是三间漏风的土坯房、家徒四壁的窘境,还有三个瘦得像小猫、眼神里满是恐惧与戒备的孩子。原主的懒惰与刻薄早已深入人心,镇上的乡亲们对她避之不及,就连陆庭州,起初也只是抱着“责任”二字,与她保持着客气的距离。夜晚躺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听着孩子们在隔壁房间压抑的啜泣声,苏青也曾有过迷茫与无助,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在这个陌生的年代立足。
但骨子里的韧劲,让她从未真正放弃。她知道,想要摆脱困境,唯有靠自己的双手。于是,她从最基础的持家开始,学着用有限的粮食做出可口的饭菜,把破旧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孩子们缝补浆洗磨破的衣物。她记得第一次给孩子们做玉米饼时,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眼眶瞬间湿润——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家需要她,孩子们需要她。为了让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她顶着旁人的指指点点,拿出自己穿越时带来的微薄积蓄,在镇上的集市摆起了小摊,从针头线脑到简单的布料零活,一点点积累着收入,也一点点改变着大家对她的印象。
事业的起步,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甚至连基本的行情都不懂,苏青的小摊常常无人问津。有一次,她进了一批碎花布想做些小裙子售卖,却因为不懂染色工艺,布料洗后褪色,被顾客找上门来要求退货。那天,她把自己关在屋里,看着堆积如山的布料,心疼得掉了眼泪。陆庭州得知后,没有一句责备,只是默默拿出自己的津贴,让她重新进货,还帮她打听哪里的布料质量好、价格公道。“别怕,慢慢来,我支持你。”他的话朴实无华,却给了苏青莫大的勇气。
从那以后,苏青更加刻苦。她利用空闲时间,向镇上的老裁缝请教裁剪技艺,自己琢磨新颖的款式;她学着观察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喜好调整货物;她坚持诚信经营,哪怕利润微薄,也绝不以次充好。渐渐地,她的小摊有了回头客,“苏老板的东西实在”“苏青做的衣服好看又耐穿”的口碑在镇上慢慢传开。后来,她租下了一间小门面,把服装摊升级成了服装店,招收了两个学徒,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如今,她的服装店已经成为镇上的招牌,不仅镇上的乡亲们常来光顾,就连周边村子的人也特意赶来,她也从当初那个被人非议的“恶毒后妈”,变成了人人称赞的“能干老板娘”。
事业红火的同时,苏青与陆庭州的感情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愈发深厚。起初,他们是搭伙过日子的陌生人,如今,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陆庭州是个不善言辞的军人,却用行动诠释着对家庭的责任与对苏青的爱。他会在训练结束后,连夜赶回家帮她收拾摊位;会在她生病时,笨拙地学着熬粥、喂药;会在她因为生意上的事情烦恼时,耐心地听她倾诉,给她安慰。而苏青,也用自己的温柔与体贴,温暖着这个常年在外奔波的男人。她会在他回家前,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会在他疲惫时,给他捶背揉肩;会在他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时,用女性的细腻给他出谋划策。
他们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藏在相互扶持的岁月中。有一次,陆庭州在部队执行任务时受了伤,苏青得知后,放下店里的生意,连夜赶到部队医院。看着他手臂上缠着厚厚的绷带,她心疼得直掉眼泪。陆庭州反而笑着安慰她:“小伤,不碍事。”那几天,她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给他擦身、喂饭、读报纸,悉心照料着他的饮食起居。病友们都羡慕地说:“陆营长,你媳妇可真好。”陆庭州看着苏青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温柔与珍视。正是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让这个家充满了温暖,也让苏青在这个年代有了真正的归属感。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是苏青最大的骄傲。初来时,晓阳、晓燕、晓雨三个孩子瘦弱、胆怯,对她充满了戒备。苏青用爱心与耐心,一点点融化着他们心中的坚冰。她记得晓阳因为调皮被原主打骂后,总是缩在角落里不敢说话,苏青便常常给他买些小零食,陪他一起玩弹弓、拍皮球,慢慢引导他变得开朗自信;晓燕心思细腻敏感,苏青便教她读书写字、画画,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晓雨年纪最小,胆子也小,苏青便走到哪里都带着她,给她讲故事、唱儿歌,让她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