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清晨,“青燕服装加工厂”的招牌在寒风中格外醒目,厂房内已是一片忙碌景象。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设备安装到位、工人培训完成、厂房布局就绪,试生产正式提上日程。苏青深知试生产是检验工厂流程、设备和团队的关键,最终选定3款市场需求旺盛、工艺成熟的基础款作为试生产产品——碎花雪纺连衣裙、条纹府绸衬衫、纯棉牛仔裤,既贴合大众消费需求,又能全面测试流水线的适配性。
“试生产不求速度,但求质量和流程顺畅。”苏青在早会上明确要求,“每天暂定生产50件,3款产品各分配相应产能,重点磨合‘裁剪→缝纫→锁边→熨烫→质检’全流程,质检员要盯紧每道工序,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试生产第一天,苏青亲自坐镇厂房,全程跟进每一个环节。裁剪区率先开工,李梅和王强对照设计图,将整卷面料平铺在裁剪台上,用划粉精准标记裁剪线。工业裁剪机启动后,锋利的刀片平稳划过面料,10层面料一次性裁剪完成,衣片边缘整齐,尺寸误差不超过0.1厘米,远比手工裁剪高效精准。“按这个速度,每天裁剪50件的衣片,两小时就能完成。”王强一边整理衣片,一边向苏青汇报。
裁剪好的衣片按款式和尺码分类装袋,贴上标签后送到缝纫区。缝纫区的工人们按流水线分工各司其职:第一道工序的工人专注缝合衣片,工业缝纫机哒哒作响,针脚细密均匀;第二道工序的工人紧接着进行锁边处理,三线锁边机运行稳定,线迹紧密牢固,有效防止面料脱线;后续工序的工人依次完成领口缝制、纽扣安装、拉链固定等操作,半成品在工位间有序传递。
苏青来回巡视,及时协调出现的问题:有新手工人对锁边机的张力调节不熟练,导致线迹松动,老工人赵秀莲立刻上前手把手指导;有缝纫工反映台面高度略低,苏青当即安排调整,确保工人操作舒适。
质检环节由李秀带队,实行“工序质检+成品质检”双重把控。每道工序完成后,质检员先进行抽样检查,确认合格后再流转至下一环;成品完成后,还要通过面料疵点、针脚密度、尺寸精度、辅料牢固度等多项指标检测。首日生产的50件产品中,有2件因针脚跳线、1件因尺寸偏差被标记为不合格,合格率94%。
当晚的复盘会上,苏青组织各岗位负责人总结问题:“新手对设备熟练度不足、部分工序衔接节奏不一致,是今天的主要问题。接下来要针对性加强培训,优化工序交接流程,确保明天有进步。”
从第二天开始,工人对设备和流程的熟悉度明显提升,流水线运转愈发顺畅。裁剪区优化了排版方式,面料损耗率从首日的3%降至2%;缝纫区通过调整工位节奏,半成品传递效率提高20%,原本需要10分钟的工序衔接,缩短至7分钟。
碎花雪纺连衣裙的生产中,雪纺面料轻薄易滑,初期缝纫时容易出现走位问题。苏青让工人在面料背面垫一层薄纸辅助缝制,有效解决了打滑难题,缝制后的衣片平整无褶皱。条纹衬衫的领口缝制是工艺难点,要求条纹对齐、领口挺括,负责该工序的工人反复练习,最终实现领口条纹对齐误差不超过0.3厘米,符合质量标准。
牛仔裤的生产对工艺要求更高,尤其是裤缝压线和纽扣固定。苏青特意强调:“牛仔裤要耐穿,裤缝必须压线牢固,纽扣要钉紧,经得起反复拉扯。”缝纫工们加大了针脚密度,采用双股线缝制裤缝,质检员用拉力器测试,裤缝能承受50公斤拉力而不崩线,纽扣安装后摇晃无松动。
这几天的质检数据持续向好,不合格产品数量逐渐减少:第二天合格率96%,第三天97%,问题多集中在新手操作的细节瑕疵,如针脚偶尔跳线、辅料安装轻微歪斜等,均无重大质量问题。苏青每天晚上组织简短复盘,针对当天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不断提升。
试生产进入第四天,工厂已形成稳定的生产节奏。每天清晨8点开工,裁剪区两小时完成50件衣片裁剪,缝纫区按流程高效生产,下午3点左右就能完成全部缝制工序,后续的熨烫和质检环节有序跟进。
熨烫工使用工业熨烫机,根据不同面料特性调整温度:雪纺连衣裙采用低温蒸汽熨烫,避免面料变形;衬衫和牛仔裤则适当提高温度,确保熨烫后平整挺括。经过熨烫的成品服装,版型更加立体,褶皱完全消除,质感明显提升。
质检环节愈发严格,李秀带领另一位质检员对每一件产品进行全维度检测:逐一核对尺寸是否符合标准、针脚密度是否达标、面料有无疵点、辅料是否牢固,甚至仔细检查线头是否清理干净。对于检测出的轻微瑕疵,如个别线头未剪、小范围针脚不匀等,当场安排工人返修;对于严重不合格产品,则记录问题原因,反馈给相应工序进行整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