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席卷天地、宣告旧时代终结的炮火轰鸣,最终化作了胜利的号角。硝烟散尽,天光破晓,新的旗帜在满目疮痍却又焕发着微弱生机的沪上城头缓缓升起。街巷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喧嚣、重逢的泪水,以及对未来小心翼翼的期盼。锣鼓喧天,口号震耳,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废墟之上艰难地开始了它的初啼。
报纸的头版头条,用最大号的铅字印着激动人心的标题:
“沪上解放!千年古城迎来新生!”
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则消息如同旧时代的残渣:
“76号特务头子吴天魁落网!双手沾满鲜血的‘笑面虎’终迎审判!”
配图是一张模糊的、穿着囚服的矮壮男人照片,脸上那道狰狞的疤痕清晰可见,眼神空洞绝望。
苏璃是在一家拥挤嘈杂、充斥着汗味和廉价烟草气味的茶馆里,隔着攒动的人头,看到这份报纸的。她穿着一身最普通不过的靛蓝色列宁装,头发剪短了,整齐地别在耳后,脸上没有任何脂粉,只有被风霜刻下的淡淡痕迹和挥之不去的疲惫。那一缕曾惊动沪上的深紫色发丝,已被悄然剪去,只余下新长出的、与旁人无异的乌黑。
她的目光在吴天魁的照片上停留了不到一秒,便平静地移开。没有快意,没有释然,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冰冷的死寂。那张脸,连同教堂石板上黏腻的鲜血、匕首刺入胸膛的触感、以及灵魂深处那道永难愈合的裂痕,早已成为她背负的、沉重枷锁的一部分。审判?死亡?对他而言是终结,对她,只是罪孽清单上划去的一个名字。真正的审判,在她亲手挥下匕首的那一刻,就已在她自己的灵魂深处降临,永无休止。
“苏璃同志?”一个温和而略带拘谨的声音在身旁响起。
苏璃抬起头,看到一个穿着同样朴素灰色干部装、戴着眼镜、气质斯文的年轻男人站在桌旁。他是组织上新派来与她接头的同志,小刘。
“组织上已经研究决定了,”小刘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由衷的敬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鉴于您特殊的贡献和……暴露的风险,组织上希望您能转入更深的地下工作,或者……安排您前往香港、甚至更远的地方,在新的战线上继续战斗。当然,公开的表彰和恢复‘东璃’的身份,也是组织上考虑的选项之一,这是您应得的荣誉!”
小刘的话语里充满了对传奇的敬仰和对英雄的憧憬。在他眼中,眼前这位看似平凡的女子,是沪上地下战线最璀璨的星辰,是力挽狂澜、背负着巨大牺牲的孤胆英雄。
苏璃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茶杯边缘。茶馆里庆祝解放的喧嚣声浪似乎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她的目光落在窗外:阳光下,一群穿着崭新制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正在张贴庆祝解放的标语,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笑容。那是新生的力量,干净,明亮,充满希望。
“东璃……”她轻轻重复着这个名字,声音平淡得没有一丝波澜。这个名字,承载着戏台上的绝代风华,也烙印着后台的惊心动魄,更浸透了戏院围捕的血腥、教堂石阶的冰冷和自己双手沾染的、再也洗不去的鲜红。它是荣耀,更是枷锁;是传奇,更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公开身份?接受表彰?站在聚光灯下,成为新时代的英雄符号?
不。
那只会让过去的阴影如影随形,让那些牺牲者的面孔夜夜入梦,让教堂里那冰冷的虚无感永远啃噬她的灵魂。更重要的是,那个在战地医院溶洞里,将最后一点微末念想全部捐出、只求“给孩子们买点药”的苏璃,已经无法再戴上“东璃”那顶沉重的凤冠。
她需要一个彻底的埋葬。埋葬“东璃”,埋葬那个在绝望中亲手打破底线、沾染鲜血的自己。埋葬所有属于旧时代的、血与火的记忆。唯有彻底的“死”,才能换取一点卑微的、属于“苏璃”这个普通人的“生”——哪怕这“生”,注定是孤独的、沉默的赎罪。
“不了。”苏璃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磐石般的坚定。她抬起头,看向小刘,眼神平静如深潭,没有波澜,没有遗憾,只有一片历经劫波后的死寂与疏离。
“我不需要表彰,也不需要恢复身份。”她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东璃’已经死了,死在那座教堂里,死在……她自己的选择里。”
小刘愣住了,脸上的激动和敬意瞬间被错愕和不解取代:“苏璃同志,这……这是您应得的!组织上……”
“组织上的好意,我心领了。”苏璃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形的距离感,“给我一个……最普通的工作吧。越普通越好。档案管理员,或者……小学教师。能糊口,能有个地方安身,就够了。”
她的要求如此卑微,如此简单,却让小刘感到一种沉重的、难以言喻的悲凉。他看着眼前女子平静无波的脸,看着她眼中那片深不见底的沉寂,仿佛看到了繁华落尽后的一地枯槁,看到了烈火焚烧后仅存的冰冷余烬。他忽然明白了,那场传奇背后的代价,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沉重,更加残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