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便利店的日光灯发出特有的嗡鸣声。阿明趴在收银台上打盹,脑袋一点一点的。林默坐在休息区,面前摊开一本看似普通的黑色硬皮笔记本。
笔记本的内页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各种奇特的符号和错综复杂的线条。在懂行的人眼里,这是一张精密的人际网络图: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人,线条颜色代表关系性质,符号大小表示重要程度。
林哥,你这画的啥啊?地铁线路图吗?阿明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揉着眼睛凑过来。
林默不动声色地合上笔记本:随便画画打发时间。
看着像地铁图,又不太像。阿明打了个哈欠,对了,刚才有个老外来买东西,结账时突然问我是不是认识你。你说怪不怪?
林默的眼神微微一凝:长什么样?
就普通老外,穿得挺讲究的,说话带点口音。买了包万宝路,付的现金。阿明挠了挠头,他咋知道咱俩认识的?我寻思我也没跟他说过话啊。
可能是巧合。林默站起身,我去后面理货,你盯着点前台。
储物间的门轻轻合上。林默打开那台经过特殊改装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的同时,一条来自沃尔夫冈的加密信息已经跳了出来:
有人在打听你。不是星冕会的人,风格像是独立情报贩子。要处理吗?
林默快速回复:暂时不用,保持观察。查一下这个情报贩子的背景,可能是被雇佣的。
他调出人脉网的核心管理系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交网络,而是一个经过二十年精心编织的精密系统。界面被划分为九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的领域:情报、金融、技术、运输、医疗、学术、司法、媒体,以及最特殊的第九区——那些无法被分类,却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奇效的节点。
每个节点都有详细的档案,不仅包括其能力范围、可信度评级、当前状态,甚至还有性格弱点、生活习惯和近期动向。这套系统的建立耗费了林远征半生心血,如今在林默手中不断完善。
这个庞大网络的运作,遵循着父亲留下的三条铁律:
第一,单向联系。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之间互不知晓,只与核心保持单线联系。就像夜空中散落的星辰,各自在轨道上运行,却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安全性,即便某个节点被突破,也不会波及整个网络。
第二,价值循环。每一次求助都必须给予相应的回报,但这个回报不一定是金钱。可能是某个偏远地区的一场紧急手术,可能是某个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的传承,甚至可能只是一句恰到好处的提醒。价值在网络中持续流动,永不枯竭。
第三,休眠机制。网络中大部分节点长期处于静默状态,就像深埋地下的种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被激活,任务完成后立即恢复休眠。这种机制既保证了节点的安全性,也确保了网络的可延续性。
林默点开一个代号信天翁的节点。档案显示这是一个退休的老飞行员,现居住在南美洲智利的一个海滨小镇。他最擅长的能力是辨认各种飞机型号和航迹,这在普通人看来或许无足轻重,但在特定情况下却是无可替代的专业技能。
上次激活信天翁是在三年前,当时林默需要确认一架从迪拜起飞的私人飞机的真实航线。老飞行员只用了两个小时就给出了准确答复,还附带了飞机在某个中转站停留的详细记录。
现在,林默需要再次激活这个节点。
他并没有直接联系信天翁,而是启动了预设的联络程序。信息首先被加密,然后通过三个不同的中间人进行传递。每个中间人都只掌握部分信息,且彼此之间毫无关联。
第一站是新加坡的一个古董商,他负责将加密信息转码成一段看似普通的商品询价单;第二站是开罗的一个大学教授,他会把信息隐藏在学术论文的修改意见中;最后一站是智利的一个葡萄酒商,他将以推荐新品为由,给老飞行员送去一箱特定的红酒。
酒标背面,用特殊墨水写着需要确认的坐标和时限。整个传递过程需要二十四小时,就像精密钟表的齿轮,每个环节都精准咬合。即便某个环节被突破,追查者也只会找到上一个传递者,永远触及不到核心。
林哥!阿明在外面敲门,有你的快递,我放门口了。
林默收起电脑,打开门。地上放着一个普通的牛皮纸箱,寄件人信息模糊不清。他搬进储物间,小心地拆开包装。
里面是一台老式收音机,外壳斑驳,天线歪斜,看上去就像是废品回收站里的破烂。但在懂行的人眼里,这是最安全的通讯设备之一——短波无线电,难以追踪,易于伪装。
他调到一个特定的短波频率,戴上耳机。起初只有沙沙的电流声,几分钟后,一个经过处理的声音开始播报气象信息:
东经115度,北纬25度,风速三级,能见度良好...
这是信天翁的回复。坐标确认,目标船只正在预定航线上。整个通讯过程不超过三十秒,随后频率再次陷入寂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