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幽州战场,可谓是豪杰云集,风云激荡。
南匈奴先头部队在石虎率领下远道而来,却初战便遭慕容恪迎头痛击,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后来赶到的冉闵见其惨状,毫不掩饰地嗤笑道:“我道是何等人物,原来是个银样镴枪头!带着上万儿郎,却被那慕容恪当兔子撵,真是丢尽了我大匈奴的脸面!”
石虎闻言,气得目眦欲裂,却因新败无力反驳,两人嫌隙更深。
这南匈奴大单于石勒麾下最为倚重的两员悍将,其实早就势同水火。
幽州城内,临时指挥所主位之上,坐着的赫然是总督雍凉司隶军事的朱温。
论辈分,他是太祖曹操义子;论实力,他手握重兵;论地缘,他的防区本就与幽州相接。此番朝廷调他入幽州平叛,他自然当仁不让。
司马懿虽奉曹叡之命“主持大局”,但面对朱温这等实权派枭雄,也只能暂避锋芒,屈居次席,其下才是牵昭、田豫、曹荣、邓艾、钟会等。
朱温环视众人,语带深意:“如今幽州汇集我部、仲达所部、幽州边军、南匈奴军,总计十五万兵马,号令必须统一!陛下虽让仲达主持,朱某协助,可诸位都清楚,这些骄兵悍将,若无绝对威信,怕是难以如臂使指啊。”
他这话看似感慨,实则是在强调自己的资历与实力。
司马懿何等人物,岂能听不出弦外之音?
他立刻面露谦逊,拱手道:“朱将军言重了。懿本就不甚通晓军旅,陛下委以重任,实是勉为其难。今日有朱将军在此主持大局,懿求之不得,这前线战事,全凭将军做主!”
他这番举动,既让出了指挥权,又给了朱温台阶。
帐内众人则是反应各异。
邓艾、钟会年轻气盛,欲以皇命争辩,被司马懿用眼神制止。曹荣、曹宁父子自然是支持同为“曹氏宗族”的朱温。而田豫、牵昭等边将则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朱温见司马懿如此“识趣”,心中得意,大笑道:“仲达何必过谦!当年你雪夜奔袭擒孟达,千里疾驰平辽东,谁人不知你用兵如神?既然你执意相让,那朱某便却之不恭了!”
随即下令,通知城外南匈奴各部,明日午时,发起总攻,合围慕容恪于代郡城下!
司马懿则顺势请命,率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田豫、华烨及数万兵马,前往幽州东境布防,阻击可能来自高句丽方向的鲜卑援军。
次日正午,战鼓震天!
魏军与南匈奴联军从西、南两个方向,向慕容恪据守的营垒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势。
慕容恪用兵,确实名不虚传。他依托地形,层层设防,指挥若定。鲜卑骑兵在他的调度下,多次凿穿联军阵型。
朱温麾下大将杨师厚、庞师古、朱珍、李彦威等皆奋力死战,与鲜卑铁骑杀得难解难分,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后方观战的朱温,面色凝重,他不得不承认,这慕容恪也是仅次于诸葛村夫的劲敌。
大战从白日持续到深夜,双方士卒皆已精疲力尽,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朱温预先留下的两支生力军——牵昭率领的五千余幽州边骑,以及卢俊义统领的约一万梁山招安军,如同两把尖刀,从战场两翼狠狠插入已显疲态的鲜卑军阵!
此时鲜卑军正在埋锅造饭,补充体力,猝不及防之下,阵脚大乱。慕容恪见势不妙,果断下令且战且退,向西北方向的白登山收缩。
追击中,卢俊义一杆麒麟黄金矛使得出神入化,连挑数名鲜卑断后将领,勇不可挡。
梁山军中,穆弘、刘唐、雷横等头领争功心切,直扑慕容恪帅旗而去。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穆弘尚未靠近,便被慕容恪一箭射落马下。
刘唐、雷横率十余名亲骑刚冲至近前,慕容恪竟亲自率卫队反冲锋,铁蹄踏过,刘唐、雷横等人当场被踏为肉泥,惨烈无比!战场之上,实力稍逊,便是生死之别!
慕容恪残部最终被迫退至白登山。
此山不高,但地势险要,正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之地。
联军紧随而至,将白登山团团围住。朱温、牵昭、姬扬、冉闵等联军主将齐聚山下。
冉闵望着白登山,不由对魏人嘲讽道:“这就是当年我大匈奴冒顿单于围困汉高祖的白登山吧!你们汉人还是和当年一样!” 左贤王姬扬也抚掌附和,面露得色。
朱温闻言,冷哼一声:“冉闵,休要狂言!我等是魏人,非是汉人!再说,当年我随太祖武皇帝征讨乌桓,与张文远阵斩蹋顿,威震塞北之时,你还不知在何处!”
就在双方口舌之争时,前线传来噩耗,鲜卑军据险死守,联军数次攻山皆被打退,死伤枕籍。
老将牵昭见状,纵马前来建议:“都督,鲜卑困兽犹斗,仰攻不易。不若选派军中勇将,分路带领精锐死士强攻,只要一路突破,便可瓦解敌阵!”
不料冉闵当即主动请缨,亲率一路,并傲然道:“我必第一个登上山顶,擒杀慕容恪!让你们魏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