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机动灵活的敌人,始皇帝不惜耗费巨资修筑长城,希望借此彻底堵住边境的缺口。
作为穿越者,柴髙深知长城的意义。
后世许多人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但在那个时代,长城对中原而言是划时代的壮举。
它不仅影响了中原的格局,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欧洲人眼中,长城的存在迫使许多游牧民族转向西迁。
随着人口增长,他们需要掠夺资源,而长城阻挡了南下之路,迫使他们向西进军。
于是,欧洲各国屡遭侵袭,对此他们束手无策。
据柴髙所知,从匈奴开始,柔然等草原帝国一次次将周边游牧部落驱逐出草原,这些小部落不断西进,给欧洲带来深重灾难,甚至摧毁了许多国家。
因此,长城不仅改变了中原的命运,也重塑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正是长城的存在,让中原一次次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在坚固的屏障下安然度过危机。
秦始皇的功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后世千秋万代都需铭记其开创之功。
若非如此,为何历代史家皆对大秦伟业推崇备至?
蒙恬将军对此束手无策了?
嬴政难掩失望之情。
他本对这位大将寄予厚望,以为至少能得个像样的对策。
未料蒙恬竟直接终止了这场议政。
柴卿可有良策?你素来关注匈奴事务,为何今日反倒缄默不语?
始皇深知这位臣子虽平日寡言,每逢危局却总能献上妙计。
此刻他正期待着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仅皇帝,连冯去疾也紧盯着柴髙。
众人皆知此事非己所长,都不敢贸然争功。
感受着满朝文武灼热的目光,柴髙暗自好笑。
这些同僚莫非都会传染?连魁梧的蒙恬也投来期待的眼神。
这确是个棘手难题。
后世虽有不少对策,要么流于空谈,要么收效甚微。
作为穿越者,柴髙明白对付游牧民族唯二法门:要么迫其迁徙,要么将其同化。
纵观历史,同化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再剽悍的游牧部族踏入中原,终将消融在文明熔炉之中。
但要让始皇接受异族入主中原,无异于引狼入室。
所谓同化,非指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文化浸润与人口优势,使匈奴人逐渐淡忘本族身份,最终让草原子民尽归大秦。
中丞大人此言深奥,下官愚钝。
章邯展现出勤学好问的本色,对这位谋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简言之,就是通过通婚教化,使游牧之民真正成为大秦子民。
如此可明白?看着群臣困惑的神情,柴髙几乎要放弃解释。
爱卿此计虽妙,但如何令其甘愿归化?难不成要我大秦子民出关抢夺胡女?
嬴政面露难色,若百姓尽数外迁,中州岂不沦为荒城?
陛下,中州以农耕立国,却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口众多。
这正是我们同化他族的最大资本。
昔日征服的百越、虾夷,如今安在哉?
始皇帝微微颔首。
那些弱小部族归顺后,很快便融入了中州血脉。
草原各部本是小族,不过依附匈奴罢了。
若能给予安定生活,免其颠沛流离之苦,想必他们也愿成为大秦子民。
群臣恍然大悟。
柴髙所言同化,实则是通过通婚教化,逐步吸纳异族。
所谓消灭匈奴,实为分化部落,使其最终融入中州。
待那时,草原自然再无匈奴之名。
此乃文化同化之力,借岁月流转,终使异族成为中州一员。
辽阔草原上,匈奴之后尚有东胡、月氏。
开放疆域中,难以彻底灭绝一个民族——打不过总能逃得掉。
上策莫过于敞开怀抱:予尔文化,纳为臣民,假以时日皆成中州血脉。
爱骑马征战?随我们西征欧陆;愿热血报国?同去统治异域。
将未开化之民尽数吸纳,方为终极解决之道。
殿中鸦雀无声,连始皇帝都为之震撼。
这般谋略,实属闻所未闻。
柴卿此策,朕前所未闻。
嬴政目光扫过群臣,素来唱反调的冯去疾竟也在沉思。
蒙恬喉结滚动数次,终是开口:臣以为可行。
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
柴髙此计确为绝户之策:既能使大秦疆域人口持续增长,又可保留游牧民族优良特质。
老臣李斯捻须道:此策古已有之,周人称其为绝户计。
(
冯去疾引经据典,提出的绝户计虽狠辣,却极为有效。
嬴政眼中闪过赞许——连素来与柴髙不和的冯去疾都点头认同,足见这计策连顽固老臣都无法抗拒。
虽众人达成共识,具体施行细则仍无定论。
柴髙所言不虚:凭借大秦人口优势,南疆百夷等部族不出十年便已消亡殆尽。
然良策需配良方,方能见效。
中丞此计甚妙,蒙恬颔首道,但若无周密方案,终究是纸上谈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