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此刻心情愉悦,觉得这个建议确实不错。
李斯若带着李戡前往,父子二人文武兼备,倒真是相得益彰。
陛下不可,如今正值冬季水利大修之际,李相负责经济司的招商事宜,绝不能调动。
微臣这边的土地丈量已近尾声,臣愿前往。
柴髙嘴角微扬,心想此事还是自己走一趟更为妥当。
值此关键时刻,他倒不担心有人会跳出来阻挠土地丈量之事。
况且,他正想借此机会去匈奴看看!
北风呼啸,白草摧折,边塞八月便飘起雪花。
那首描绘塞外风光的诗句他至今记忆犹新,当年读到时便立誓要亲眼看看草原盛景。
可惜后世草原早已不复诗中景象。
如今既来到这个时代,自然要好好领略一番。
既然唐人能适应胡地生活,他这个时代的人也该去豪迈一回。
冯去疾却有些不解。
土地丈量即将完成,其中学问可大不相同。
若以为丈量后只需简单划分田地,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时代旱田水田产量悬殊,良田瘠地差别更大。
若柴髙离开,他们大可在其中动手脚,让他前功尽弃。
有柴髙坐镇,政策调整自然便利;若他不在,整个新政恐将延误。
春耕前若不能颁布土地政策,百姓必生疑虑。
拖延越久,丈量效果就越差,这正是他们想让柴髙尝到失败的计谋。
更何况,这次出使本身也难言成功。
这些人都对出使持悲观态度,既然匈奴单于不好对付,不如就让柴髙去碰这个钉子。
柴卿当真愿往?
嬴政本意不愿放柴髙离开,却未料到柴髙自有打算。
陛下,此番出使匈奴,正如微臣所言需恩威并施,眼下正是最佳时机!
柴髙瞥了眼冯去疾,这老狐狸送上门的机会岂能错过。
微臣前次率新军出征,深感其已堪大用。
恳请陛下将新军交由微臣统率,替换长城守军。
始皇帝顿时会意,这柴髙也是个狠角色。
既然冯去疾要算计他,他便顺势接下新军,正好让这支劲旅在大秦军史上再立新功。
爱卿所言极是。
此事朕思虑已久,蒙将军虽练兵有功,一则分身乏术,二来离家多年。
柴爱卿既有此意,再好不过。
冯去疾此刻几欲呕血。
他与蒙家尚有盟约,本想借此整治柴髙,不料对方一招以退为进,竟将兵权收入囊中。
待蒙恬归来,岂能与他善罢甘休?可眼下朝中确实无人战功能胜过柴髙。
中丞可要三思,若远征边疆经年未果,恐得不偿失!
李斯不便明言,只得暗中提点柴髙此事绝非表面这般简单。
其实柴髙早看穿冯去疾的算计,自有主张。
新税制方面,他早已根据大秦亩产制定了均衡方案。
后世税收经验丰富,照搬便是。
只要他在朝中坐镇,料想不会出什么乱子。
可若他离京,那些魑魅魍魉必定按捺不住。
与其终日防备,不如引蛇出洞——哪有终日防贼的道理?
在旁人看来他是主动退出税改之争,实则是由明转暗。
真正的战场不在庙堂,而在民间。
他早已备好对策,专治土地兼并。
既然要玩阴的,那就奉陪到底。
熟读史书的现代人,岂会输给这些古人?论阴招损招,他肚子里多的是。
待这些人都跳出来,正好一网打尽,省得日后再生事端。
只有让他们都现形,才好对症下药。
此番北上戍边,于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倚仗。
手握重兵,何惧朝中宵小作乱?
若能降服匈奴——这中州千百年来的心腹大患,将野狼驯为家犬,便是千秋伟业!历代君王梦寐以求的北疆一统,强如汉武亦未竟全功。
大唐曾短暂掌控,却毁于安禄山之手;至大明更有天子被俘之耻。
蒙古等部虽曾占据北方,终究是马背上的蛮夷,算不得真正统治。
准奏!柴爱卿还需何物,朕一并恩准。
始皇帝龙颜大悦。
原定待运河竣工再征匈奴,如今柴髙主动请缨,或可改。
写历史。
若卿真能平定北疆,朕必厚赐。
此番要带哪些将领?
韩信、李戡足矣,新军旧部皆可调用。
封卿为征北将军,王赍、杨端和皆归节制。
朕要看到一场载入史册的大捷!
殿内武将面色骤变,唯章邯与李戡喜形于色。
大秦一统后战事稀少,武人晋升全赖军功。
昔日王赍与章邯争讨叛军,正是为此。
王家深谙韬晦之道,与蒙氏同样只留一子镇边——功高震主乃取祸之道。
蒙恬被杨端和取代,实因蒙志拥立太子过于张扬。
而杨端和既是赢家女婿,又具帅才,自然更得圣心。
(
这次柴髙取代杨端和与王赍的缘由,多半与新政推行有关。
杨端和与老秦贵族往来密切,此次蒙恬率兵前往平乱,正是因其应对迟缓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