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提前安排接应部队。
你们完成物资转移后,务必保障我军退路畅通!”
茫茫草原无路可寻,士兵们怨声载道:“光动嘴皮子容易,我们可是要拼命的!有谁认得路?”
长城守军多数不识军事地图,甚至不少校尉也看不懂。
新军已基本扫除这种文盲现象——当年商朝远征军迷途至北美,汉将李广亦在匈奴地盘迷失方向,足见其危害。
柴髙深知大军迷途的致命后果,立即下令:“所有部曲以上 ** 三日内必须掌握地图!简直丢尽颜面!”
杨端和羞愧难当。
柴髙巡查军营本为视察士兵生活状况,却听到如此绝望的哀嚎。
“杨将军不必自责。
我麾下两万侦察兵皆能识图辨向,这要感谢蒙恬将军绘制的精密地图。
”
柴髙望着突变的天色叹息。
昨夜北风骤起,气温暴跌十度。
幸亏备有棉衣,否则风雪至少会折损半数兵力。
常年戍边的长城守军倒是早有防备。
这里的优势在于肉类供应充足,靠近长城一带囤积了大量肉食,否则士兵们难以抵御刺骨的寒风。
柴髙清楚,即便物资充足,草原冬夜的低温依然令人胆寒。
后世的气象资料和他草原同学的亲身经历都证实,那里的寒风足以致命。
如今他亲身体验后,终于明白为何北风一起,所有生灵都开始为越冬奔忙。
此时匈奴人通常也会提前行动——牧民们正驱赶畜群迁往冬季牧场,那里丰茂的草料足以支撑整个寒冬。
但这也是战事最频繁的时节。
匈奴骑兵会疯狂劫掠以储备过冬物资,而秦军虽以防守为主,仍会派出部队游击 ** 。
可惜因不熟悉地形,每次行动都需向导引路,收获始终有限。
这些年来,蒙恬在情报搜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他掌握的情报虽不及柴髙详尽,但每条都经过严格核实。
相比之下,苏澈手中的月氏情报虽覆盖面广,部分细节却有待验证——毕竟月氏同样饱受匈奴侵扰,他们的情报难免存在偏差。
情报整合完毕后便是雷霆行动。
对付游牧部落无需仁慈,劫掠就是战争法则。
若有人对老兵空谈人道,换来的只会是拳脚相向。
在战场上讲究妇人之仁的士兵,连同伴都会抛弃他——这种人不配活着,更会害死战友。
但匈奴人这次注定失算。
他们面对的对手既凶悍又狡猾,不仅装备精良,连指南针都备了双份。
可惜当柴髙将指南针配发给戍边部队时,大多数士兵根本不会使用,让他碰了个硬钉子。
直到士兵们用军营特有的方式互相传授,这些人才逐渐明白这小玩意儿的妙用。
柴髙手下的侦察兵数量稀少,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个原因——若连自身方位都无法确定,那还当什么侦察兵?趁早转行吧,否则必死无疑。
在这里,柴髙深刻体会到了士兵间最流行的教学方式:学不会?先赏十个耳光;再不会?拖出去打,打到会为止。
对此,连 ** 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废物到这种地步,不揍你揍谁?别来诉苦,老子还想亲自收拾你呢!
到了第三天,当柴髙与杨端和再次巡视军营时,所见景象已截然不同。
官兵们正拼命筹备各类物资,这些戍边老卒对付寒冬自有一套:用布条扎紧裤腿、外衣不能过于宽松……种种生存技巧令新调来的禁军大开眼界。
当晚,柴髙的侦察部队展开了首次大规模行动——这是一场为后续 ** 清扫障碍的剿灭战。
匈奴派出这个部落本是为抵御秦军的袭扰,但其造成的损失远超所有人预期。
往年也有类似部落出击,但封锁从未如此严密。
正如柴髙所料,这次异常举动印证了匈奴正在谋划大动作。
钟离昧当日传回的情报证实了判断:匈奴趁东胡人冬季战力最弱时发动了进攻。
杨将军可欠我一匹好马了。
柴髙笑道,听说匈奴的大宛马神骏非凡,这次我只要足够装备轻骑部队就行。
骑兵中,轻骑部队的战马永远优先换装——这支队伍全靠机动性生存。
其次是游骑,最后才是侧重短途冲锋的重骑。
好马谁不爱?杨端和当即反驳:大宛马岂是每个部落都有?王庭那些汗血马后裔才最珍贵!战利品必须公平分配!
帐中众将对这般争执早已见怪不怪。
自苏展初见柴髙那日起,就显露出雁过拔毛的本性;韩信更是刮地三尺的主儿。
每逢利益分配,中军大帐比集市还喧闹。
长城守军何曾见过这般阵仗?禁军这群虎狼之徒尽是市井无赖出身,曹参、周勃、龙且、樊哙、夏侯婴这些莽夫,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狠角色。
可今夜这群莽汉却出奇安静,数十双眼睛直勾勾盯着主帅大帐。
都给老子滚回去睡觉!柴髙掀开帐帘怒喝,侦察营又不是神仙,你们蹲在这儿就能变出敌军首级?他本要歇息,却被帐外窸窣声扰得心烦,索性罚那些探头探脑的将士绕营跑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