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战术分配与杂乱无章的混战截然不同。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无脑冲锋,完全违背战场规律,不过是蛮干送死。
柴髙之所以先拉拢章邯和王赍陪练,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战场经验绝非书本所能传授。
骑兵冲锋极讲究阵型,既不能过于密集,也不可太过松散。
前排需要足够空间,后排也需预留缓冲距离。
否则冲锋效果将大打折扣,这便是精锐之师与乌合之众的区别。
柴髙绝不会让自己苦心训练的精锐骑兵因小失误而葬送。
因此前三排与中三排保持三个马身间距,后三排与中三排则相距两个半至三个马身。
当第二批骑兵掷出长枪时,扶余骑兵的阵脚已彻底大乱。
呼啸而来的长枪不仅击溃了敌军的冲锋勇气,更震慑了扶余战马。
近半数战马因受惊而扬蹄嘶鸣,这给首批大秦骑兵赢得了喘息之机,得以再次加速冲锋。
然而他们前方的敌人又遭遇了第二轮长枪袭击,同时开始遭到大秦 ** 的压制。
摆脱追兵纠缠后,第二批骑兵在投掷长枪后也拔出了战刀。
第三批冲锋士兵则分情况行动:未遇敌者已开始按指令后撤——这绝非儿戏,撤退时机全凭热气球上的旗语指挥。
后排士兵既要关注前方战况,也需留意空中指令。
此刻大秦的连弩威力惊人,十五支弩箭的齐射足以让敌军痛不欲生。
(
扶余骑兵陷入绝境,并非所有人都能直面铺天盖地的箭雨。
除了那些冲锋势头太猛无法转向的士兵,多数人本能地躲避着从天而降的死亡。
但新的危机接踵而至——当人们只顾着躲箭时,谁还能防备紧随其后的敌人?答案显而易见,战场很快沦为秦军单方面的屠戮场。
这便是大秦新式轻骑兵的连环杀招:先掷投枪扰乱阵型,再挥刀近身劈砍,最后以箭雨覆盖。
除非遭遇重甲骑兵或重装步兵,否则这套组合攻势堪称无解。
扶余骑兵先在对冲中丧失速度优势,接敌瞬间被投枪打散阵型,紧接着又遭刀刃收割。
当漫天箭矢呼啸而来时,残存的士气彻底崩溃——这种局面下还能继续作战的,恐怕已非凡人所能为。
扶余将领在阵后眼睁睁看着前锋被屠戮,急令后备部队驰援。
可惜为时已晚,这些预备队早被秦军钉死在原地。
当韩信亲率八万中军压上时,苏展已带着两万精锐分袭两翼,更有五万东胡附庸军紧随其后。
这些新归附的游牧骑兵虽未配备马鞍马镫,但精湛的骑术足以支撑战斗。
在秦军主力激励下,他们爆发出惊人战力——大秦军功制明码标价:战功可换牧场俸禄,这正是草原儿郎梦寐以求的奖赏。
草原的生存法则残酷而简单:优质牧场决定牲畜品质,牲畜品质划分贵族平民。
秦国的军功制度恰为打破这种固化提供了契机。
如今东胡政权倾覆,旧秩序土崩瓦解,这五万归附者正渴望用战刀劈开新天地。
扶余中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前锋覆灭而不敢妄动——两翼包抄的敌军已形成合围之势。
全军冲锋!不许回头!韩信望见热气球发出的旗语,当即下令直捣黄龙。
至于那些溃散的扶余残兵?败军之将何足言勇。
(战局骤变,扶余统帅万没料到今日竟遭此惨败。
秦军主将全然不顾溃散的扶余前锋,铁骑直指中军本阵——这便是用兵至理:击溃核心战力方为制胜关键。
韩信根本不在意己方轻骑的疲惫,这些杀红眼的战士与口吐白沫的战马,此刻正迸发出巅峰战力。
而对扶余统帅而言,这无疑是致命打击。
他引以为傲的部队竟连一个回合都未能招架,就被秦军铁骑生生撕裂。
最令他胆寒的是,那位秦将眼中唯有中军大纛,对溃兵视若无睹,率军直取要害。
秦人骑术何以精进如斯?将领用兵何以狠辣至此?扶余王在马上摇摇欲坠,惨白的脸上写满悔恨。
膨胀的野心让他错判形势,如今在硬碰硬的厮杀中,扶余全军溃败已成定局。
噗——一口鲜血喷溅而出。
从云端坠入深渊的剧痛中,扶余王终于栽 ** 背。
亲卫们慌忙下马搀扶的混乱场景,恰好落入冲锋的韩信眼中。
扶余王毙命!敌军败了!杀!这声怒吼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就如惊弓之鸟的扶余士兵,此刻连最后等待肃慎援军的希望也彻底破灭。
中军大乱之际,两翼秦军趁机齐声呐喊,不明就里的扶余士卒只见王旗倾覆,纷纷弃械投降。
余者更不迟疑,趁着阵型未完全崩溃,调转马头四散奔逃——当身边同伴丧失战意时,再勇猛的战士也难挽狂澜。
扶余王吐血倒地的那一刻,残余的希望彻底破灭。
战场上的溃逃如同雪崩,一旦开始便无法遏制。
没有马鞍的时代,骑兵转身作战远比向前冲锋困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