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7月1日,北海的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龙国舰队的“龙凤号”战列舰舰桥上,萨镇冰正凝视着海图上的航线标记。从朴茨茅斯港启航已过去七日,舰队以12节的经济航速平稳行驶,再过半日,便能驶入易北河河口,抵达本次欧洲之行的核心目的地——汉堡港。
“司令,汉斯国联络舰发来信号!”通讯官手持译电稿快步走来,“他们的‘威廉大帝号’编队已提前抵达汉堡,威廉二世陛下与提尔皮茨元帅亲自在港内等候,伏尔坚造船厂的分厂也已悬挂龙国海军旗,准备迎接我们。”
萨镇冰点点头,指尖划过海图上“汉堡”与“基尔”的连线。按照国际通行的外交礼仪,作为东道国的汉斯国舰队,在与龙国舰队共同参与朴茨茅斯阅舰式后,以18节的航速先行返航,既是为了提前布置迎接事宜,也是对盟友的尊重。而龙国舰队选择12节航速,一方面是为了让水兵们休整,另一方面则是沿途检修“潜蛟级”潜艇——这些从基尔港出发时就与汉斯国潜艇协同训练的水下力量,此刻正以“谭纶号”潜艇母舰为核心,在舰队两侧形成隐蔽警戒圈。
“告诉汉斯国联络舰,龙国舰队将按预定航线驶入易北河,保持6节航速通过港区,甲板全员站坡致敬。”萨镇冰放下望远镜,目光落在舰艏飘扬的龙旗上,“另外,通知丁总统、李帅和段帅,准备换乘小艇登岸,威廉二世陛下的迎接仪式将在汉堡港主码头举行。”
此时,汉堡港内早已是盛况空前。伏尔坚造船厂的分厂码头被装点一新,红色的地毯从码头入口一直铺到厂区大门,两侧悬挂着龙国与汉斯国的国旗,交叉成一道道象征友谊的拱门。厂区内,数十名身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列队站立,他们手中挥舞着小国旗,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这家分厂虽不及基尔总厂历史悠久,却也承接过龙国舰船的维护订单,而更让他们骄傲的是,龙国海军的传奇战舰“定远号”与“镇远号”,正是在伏尔坚总厂的船坞中诞生的。
码头的高台上,威廉二世身着白色海军元帅礼服,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身边的提尔皮茨正低声汇报着迎接流程,目光却不时望向易北河河口——那里,两道黑色的烟柱正缓缓靠近,龙国舰队的轮廓渐渐清晰。
“阿尔弗雷德,你还记得吗?”威廉二世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追忆,“三十年前,伏尔坚总厂为龙国建造‘定远’‘镇远’时,谁也想不到,这个东方国家会在短短三十年里,拥有自己的航母与潜艇编队。”
提尔皮茨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叹:“陛下,龙国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叹。他们不仅消化了‘定远’‘镇远’的建造技术,还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龙凤级’战列舰,甚至造出了‘长安号’这样的航母。这次我们共享战列舰主炮身管技术,想必他们也能快速转化为战力。”
说话间,“龙凤号”的舰艏已驶入河口。30节设计航速的战舰此刻以6节的检阅航速平稳前行,舰体修长的线条在河水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八门305毫米主炮微微上扬,仿佛在向这座钢铁之城致敬。紧随其后的“长安号”航母甲板上,50架舰载机依旧保持着整齐的排列,机翼折叠处的龙纹标识清晰可见,与汉斯国港口的工业气息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呼应。
当“龙凤号”停靠在指定泊位时,码头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丁汝昌、李和等人换乘的小艇缓缓靠岸,威廉二世快步走下高台,主动伸出手:“丁总统,李元帅,欢迎来到汉堡!易北河的水,一直记得‘定远’‘镇远’当年驶离时的浪花,今天,它终于迎来了更强大的龙国舰队!”
丁汝昌紧紧握住威廉二世的手,眼中满是感慨:“陛下,三十年前,‘定远’‘镇远’从伏尔坚总厂启航,带着龙国海军的希望驶向远东;三十年后,我们带着自己建造的舰队回到这里,既是为了重温友谊,更是为了共商未来。”
李和则将目光投向伏尔坚造船厂的分厂厂区,那里的船坞中,一艘尚未完工的战舰正露出龙骨——他认出那是汉斯国为奥匈帝国建造的战列巡洋舰,主炮口径与“龙凤级”相当。“元帅,伏尔坚的造船技术依旧世界顶尖,”他对提尔皮茨说道,“龙国的造船厂虽已能自主建造战列舰,但在主炮身管锻造与蒸汽轮机优化上,仍需向汉斯国学习。”
提尔皮茨笑着回应:“李元帅客气了。龙国的航母弹射装置与潜艇静音技术,同样值得汉斯国借鉴。这次结盟协议签订后,我们可以互派技术团队,在伏尔坚总厂与龙国江南造船厂之间建立技术共享通道。”
一行人沿着红毯向厂区内走去,沿途的工人纷纷驻足鼓掌。当经过一座展示着造船厂历史的浮雕墙时,丁汝昌停下了脚步——浮雕上,清晰地刻着“定远号”“镇远号”下水时的场景,旁边还标注着建造年份与主要参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