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剑陆在厨房里找到了与星澜独特的沟通频道,用食材与火候进行着跨越代际与认知的交流。而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生态圈中,另一位长辈——前任派出所所长皮康诚,也与他未来的“外孙女婿”李星澜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秩序”与“规则”探讨的、颇为严肃却又暗藏温情的相处模式。
本能的审视与沉静的应对
皮康诚一生的工作都与维护秩序、厘清规则息息相关。退休后,他将这种特质带回了家庭。对于李星澜,这个最终可能会娶走他宝贝外孙女袁聆的小男孩,皮康诚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更为审慎的观察。
他注意到,星澜的行为模式极其稳定,情绪几乎没有大的波动,这与普通孩童的喜怒无常截然不同。更让他注意的是,星澜对“规则”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与探究欲,只是他理解的“规则”,并非社会公约或家庭纪律,而是更接近物理定律与自然规律的存在。
“案件”分析:玩具车纠纷
一次典型的互动发生在客厅。海宝和汐瑶因为一个玩具小卡车的归属发生了小小的争执,海宝坚持是他先拿到的,汐瑶则抓着卡车不放手,嘴里发出不满的“啊啊”声,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哭闹。
皮康诚正坐在沙发上读报,见状习惯性地想要介入调解,运用他多年处理邻里纠纷的经验。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坐在旁边安静看星系绘本的星澜抬起了头。他看了看争执中的海宝和汐瑶,然后用他清晰的、毫无情绪起伏的语调,开始了他的“现场分析”:
“哥(海宝),你的手,接触卡车的时间点,是T1。”
“妹(汐瑶),你的手,接触卡车的时间点,是T2。”
“根据先占原则的普遍理解,T1 早于 T2,初始所有权理论上归属哥。”
“但是,”他话锋一转,看向汐瑶,“妹对卡车产生了强烈的当前占有状态,并伴有情绪能量释放。强制改变此状态,需要投入额外能量,并可能引发系统(指家庭氛围)的不稳定。”
“最优解,”星澜最后总结道,“是引入一个时间延迟,或者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替代物,进行所有权转移。”
一番话说完,整个客厅都安静了。海宝和汐瑶都忘了争吵,茫然地看着星澜。皮康诚举着报纸,半天没放下,脸上的表情从准备调解的严肃,变成了愕然,最后化为一种哭笑不得的荒谬感。
这孩子……是在用风险管理和社会动力学模型分析幼儿玩具争夺案?
“普法”教育的新维度
皮康诚有时会尝试给孩子们讲一些最简单的规则,比如“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排队”。其他孩子可能需要反复强调,但星澜一听就明白,并且会立刻举一反三。
“爷爷,‘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物品所有权边界需要明确,以减少冲突,优化资源分配效率,对吗?”
皮康诚:“……对。”
“那,‘要排队’,是为了避免通道堵塞,确保序列中每个个体的等待时间可预测,实现整体效率最大化,对吗?”
皮康诚:“……可以这么理解。”
皮康诚发现,跟星澜讲规则,不能停留在“要听话”的层面,必须深入到逻辑和效率的根源,他才能彻底理解并内化。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隐隐有一丝遇到“知音”的错觉——虽然这个“知音”的思维模式更像一台精密计算机。
共同的“秩序”爱好者
尽管如此,这一老一少却奇异地能在“秩序”这个话题上找到共鸣。皮康诚整理邮票时,星澜会在一旁安静地看着,然后说:“爷爷,你在按时间、国家和主题,建立多维索引。这样,寻找特定信息的效率,很高。”
皮康诚修理一个旧闹钟,星澜会观察齿轮的啮合,然后评论:“它们必须按照固定的比率转动,任何一个偏离,整个系统都会失效。这是很严格的规则。”
皮康诚开始享受这种交流。星澜不会像海宝那样扑过来撒娇,也不会像自己女儿皮小丹那样时不时跟他斗嘴,他更像一个沉稳的、专注于逻辑的小小同行,用他独特的视角,印证着皮康诚一生所信奉的“秩序”之美。
他看着星澜沉静地陪伴在总是安静的袁聆身边,两人之间流淌着一种无需言语、自成体系的和谐秩序,心中那份因袁聆未来归宿而产生的隐隐担忧,也渐渐平息下来。或许,对于聆聆那样特殊的孩子,一个能理解并尊重万物内在规则、情绪稳定如星澜般的伴侣,才是最适合的。
有一天,星澜看着皮康诚年轻时穿的警服照片(肩章和臂章清晰可见),看了一会儿,然后指着那些标志,对皮康诚说:“爷爷,这些符号,代表着你曾经是,维护大型群体规则系统的,一个关键节点。”
皮康诚愣了一下,随即,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感慨涌上心头。他伸手,第一次像对待一个平等的、可以理解自己的小大人那样,拍了拍星澜的肩膀。
“是啊,”他望着窗外,目光悠远,“爷爷以前,就是干这个的。”
维护秩序的退休所长,与解构规则的星海之子,在这一刻,因为对“秩序”本身不同维度的理解与尊重,达成了一种特殊的忘年之交。这不仅是祖孙亲情的延伸,更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守护”意志,在时光中的悄然汇合。
喜欢蔚蓝海岸之恋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蔚蓝海岸之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