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带着暖意,却吹不散笼罩在部分知情者心头的、那份关于未来的隐秘重量。然而,对于这群十三岁上下的少年少女而言,生活的主旋律依然是成长,是日益深厚的情感,以及一种在无形中进行的、关乎未来团队默契的磨合。
图书馆的“联合项目”
星澜主导的“抽象研究”逐渐常态化,几乎成了他们这个小团体的固定活动。在图书馆的独立研讨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星澜在白板上写满复杂的符号和能量流动简图,袁聆安静地坐在一旁,时而闭目感知,时而用极简的语言指出某个频率的异常。郗靖君则坐在星澜对面,眉头微蹙,审视着那些图表,偶尔会提出一个基于逻辑和规则的角度,指出某个环节“不够经济”或“存在逻辑冗余”,他的建议往往能一针见血,让星澜的模型运行得更加高效。
苏小满则在一旁的画架上,根据他们的讨论和自己的感受,用抽象的色块和线条描绘出某种“氛围图”。她画出的图案时而混乱躁动,时而和谐流畅,无形中为星澜和郗靖君提供了另一种维度的参考,甚至偶尔能预示出模型推演中尚未显现的微小波澜。
汐瑶和海宝负责“后勤”与“氛围组”。汐瑶虽然对深奥的理论一知半解,但她乐见其成,忙着给大家端茶倒水,偶尔用她活泼的语调打破过于严肃的气氛。海宝则靠在门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警惕着外面的动静,确保他们的“研究”不被打扰,同时,他看着苏小满专注画画的侧影,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温柔。
这种组合看似怪异,却在这种奇特的“项目”合作中,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星澜和袁聆是核心与感知,郗靖君是逻辑优化师,苏小满是氛围视觉师,汐瑶和海宝则是重要的支持与保护层。他们正在以一种无人预料的方式,提前进行着团队协作的演练。
后院花圃的“实验田”
袁玥的能力在花圃这个“安全区”内稳步成长。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感受植物的状态,开始进行一些小小的“实验”:刻意地引导那股温暖的修复能量,专注于一片叶子,或者一朵花苞。她发现,当自己心神宁静、充满善意时,效果最好;如果心浮气躁或者带着功利心,那股能量就会变得微弱甚至难以调动。
袁晨常常是她的唯一观众和记录者。她会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下袁玥“治疗”前后植物的状态变化,甚至画下简单的示意图。她没有超能力,但她用科学观察的方法,帮助姐姐理解和认知她自己的力量。
“姐姐,今天这株雏菊,在你碰过之后,朝向阳光的角度偏移了0.5度左右。”袁晨推了推脸上并不存在的眼镜,一本正经地汇报。
袁玥看着妹妹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那份因为能力特殊而产生的隐约不安,也消散了许多。
星沙与聆海的低语
在一次只有星澜和袁聆两人的“星沙与聆海”静谧时刻,星澜再次运行了更新后的预言模型。模型中,不仅包含了六人组更加稳固的“基石”参数,还以模糊变量的形式,加入了代表郗靖君(逻辑介入)、苏小满(感知绘影)和袁玥(生命修复)的影响因子。
模型运行的结果显示,那条主干路径的成功概率依旧坚挺,但那个代表“损耗”的峰值,首次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虽然还未消失,但其数值在一个极小范围内开始起伏,不再是一个恒定的悲剧注脚。
“钥匙的介入,开始影响系统稳定性。”星澜冷静地分析,“波动意味着不确定性,但也意味着……改变的可能。”
袁聆感知着模型反馈的频率,轻轻颔首:“他们的频率,正在编织进基石的网络。虽然微弱,但……方向正确。”
他们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让“钥匙”真正发挥效用,需要更明确的认知、更强烈的契机,以及……或许是他们自己都尚未完全准备好的、共同面对未知的决心。
成长的轨迹与命运的轨迹,正在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速度,不断靠近、交织。无论是拥有非凡能力的,还是作为平凡锚点的,每一个孩子,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着,被一股无形的引力拉向那个共同的、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磨合在继续,联结在加深,只待那个最终时刻的到来,将所有的力量,凝聚于一点。
喜欢蔚蓝海岸之恋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蔚蓝海岸之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