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血腥味,被一场连绵三日的大雪彻底洗净。
当阳光刺破厚重的云层,为这座古老帝都披上一层金辉时,一种安宁与秩序,开始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悄然生长。
齐王及奸臣党羽被连根拔起,朝堂之上,虽然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却也一扫往日的乌烟瘴气。
在李景的调度之下,一批有才干、家世清白的年轻官员被破格提拔,迅速填补了空缺,整个中枢的运转,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效。
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不再是天幕秘闻,而是那位晋王殿下,是如何以雷霆手段,为国除奸,为民除害。
李景的声望,经过这一场残酷的京城血夜,非但没有受损,反而直线上升。
宫墙之内,养心殿。
暖阁的地龙烧得正旺,温暖如春。
仁宗李晟斜倚在软榻上,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参茶,那张一度显得无比苍老疲惫的脸上,此刻正洋溢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
他的对面,李景正有条不紊地向他汇报着善后事宜。
“……齐王一党在江南侵占的良田,共计一十八万亩,孙臣已命户部派专员接收。”
“其党羽名下的盐引、茶引,也已悉数收缴,孙臣以为,可趁此机会,对江南盐政进行一次清查整顿,或可将部分盐引收归国有,以充实国库。”
仁宗静静地听着,不住地点头。
眼前这个不到二十岁的侄孙,处理起这些错综复杂的政务,竟是条理清晰,比他见过的很多臣子,都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事,你看着办就好。”
仁宗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一丝倦意,更多的却是彻底的放权与信任。
“朕老了,经此一役,这颗心,也彻底乏了,这大舜的天下,以后,就是你和太子,是你们年轻人的了。”
他看着李景,眼神复杂而感慨:“朕唯一愧对的,便是康儿,他本是极好的储君,奈何……天不假年。”
李景闻言,心中也是一黯。
他去看过太子李康,齐王伏法,让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精神好了许多。
但李景以修真者的眼光看去,却能清晰地感知到,那不过是回光返照之象,他体内的生机,正在以一种无可挽回的速度,飞快地流逝。
就在这爷孙二人,为国事,也为家事,而略感沉重之时——
【嗡——!!!】
那道宏大的嗡鸣,再一次,毫无征兆地响彻天地。
“天幕!又来了!”
暖阁外,侍立的内侍发出一声低呼。
仁宗与李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郑重。
他们一同起身,缓步走到殿前,与无数闻声而出的宫人、侍卫一起,仰望着那片熟悉的、覆盖了整个天穹的巨大光幕。
“不知这一次,天幕又要说些什么。”仁宗喃喃自语。
天幕之下,整个西京城的百姓,也再一次涌上街头。
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直播”之后,他们对天幕的敬畏之心更甚,同时也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在一片期待与猜测之中,天幕之上,华光流转,UP主小南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家好,在之前的系列节目中,我们一同见证了舜朝历史上的诸多风云人物,见证了他们的功过是非,也感受了历史的波澜壮阔。】
【然而,推动历史前进的,不仅仅是英雄与枭雄,有时候,一项政策,一个决策,其对一个王朝命运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任何一位名将,任何一位权臣。】
【所以,今天我们将一同盘点,那些足以改变舜朝国运的政策!】
“改变国运的政策?”
养心殿前,仁宗皇帝听到这句话,浑身一震,眼中瞬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他猛地转头,看向身旁的李景,声音都带上了一丝颤抖:“景儿!快!传朕旨意,召太子、内阁六部所有堂官,立刻到宫前,与朕一同观览!”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听故事”了。
这是来自后世的、最直接、最宝贵的……治国方略!
李景心中同样是波澜起伏,他立刻命人前去传旨,同时,目光一瞬不眨地,死死盯住了天幕。
天幕之上,画面流转,一行恢弘的大字,缓缓浮现。
【哀宗变法之‘计口授田’与‘开放海贸’!】
“哀宗……是康儿!”仁宗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他没想到,这开篇第一条,足以改变国运的伟大政策,竟然出自他那个……已经被断定“天不假年”的儿子之手!
就在此时,被内侍用软轿抬来的太子李康,也在一众官员的前呼后拥之下,抵达了宫殿前。他本就因病孱弱,此刻听到天幕的话语,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一张脸涨得通红。
“父皇……”
“康儿,快,一起看!”仁宗亲自上前,扶住了他的手臂,父子二人并肩而立,一同仰望着天幕,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专注。
天幕之上,小南的声音,充满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帝王的惋惜与敬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