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在冰冷的电子屏幕上无情地跳动着,如同敲打在每个人心头的丧钟。距离“演出”开始,还剩六十六小时。特侦组办公室内的气氛,在完成了初步的“剧本推演”后,非但没有轻松,反而更加凝重。知道了陷阱的可能形态,并不意味着就能安全拆除它,尤其是当这个陷阱的“引信”可能遍布整个建筑,并由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疯子随心所欲地控制时。
“我们需要理解这个系统的‘运作逻辑’。”林瑶指着屏幕上监测站的结构模型,上面已经被李静用不同颜色标记出了数十个可能的陷阱节点和能量流动路径,“不仅仅是知道哪里危险,更要明白它们是如何被触发,如何联动,以及……是否存在某种‘优先级’或‘决策机制’。”
李静调出了更复杂的数据流和能量场模拟图。“根据陈顾问之前对吴镜玄手法的感知描述,以及笔记本残留信息中透露出的那种‘理性疯狂’,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死亡陷阱系统并非完全静态。它可能具备某种基础的‘环境感知’和‘自适应’能力。”
她放大了几个关键节点的能量流动模拟。
“看这里,地下室入口的能量场强度,会随着外部环境湿度变化而微调。湿度升高,它的‘灵敏度’似乎也在提升。还有二楼走廊那个压力感应区域,如果第一次触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目标及时稳住身形),其相邻区域的能量波动会立刻变得活跃,像是……**预备启动备用方案**。”
这种动态的、带有反馈机制的特性,让整个系统的威胁等级再次飙升。
“他在模仿生命的应激反应。”陈启忽然开口,他一直在闭目感知那本笔记本上残留的标记,试图捕捉更多吴镜玄的思维碎片,“不是简单的机关串联,更像是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的有机体**。它的‘呼吸’,它的‘心跳’,都是为了最终那个‘捕食’动作。”
这个比喻让王刚感到一阵恶寒。“所以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栋布满陷阱的房子,而是一个活着的、等着吃人的怪物?”
“从某种角度说,是的。”李静肯定了陈启的直觉,“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式,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特征,更像神经网络,而非简单的逻辑电路。破坏其中一个节点,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疼痛’和‘愤怒’,导致更不可预测的反扑。”
“那它的‘大脑’在哪里?”王刚追问,“总该有个核心吧?”
“这就是问题所在。”李静切换模型,显示出能量流动的汇聚点,“能量确实向地下室中央和二楼主控室汇聚,但这两个点更像是……**次级处理中心**,而非唯一的‘大脑’。真正的控制核心,可能更加分散,或者……**存在于系统本身的结构之中**,是那个‘场’本身。”
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这感觉,与之前在堡垒中被渗透时如出一辙。
“如果我们无法直接攻击‘大脑’,”林瑶沉吟道,“或许可以尝试干扰它的‘感知’和‘判断’。”
她看向陈启和李静:“你们之前提到,系统会依据环境参数和目标行为进行调整。如果我们能模拟出错误的环境信号,或者制造出不符合其‘预期’的目标行为模式,是否可能引发系统的‘困惑’甚至‘逻辑错误’?”
李静眼中一亮:“理论上可行!比如,如果我们能精确控制监测站内部的局部湿度,使其偏离触发阈值;或者,当潜入者触发某个非致命陷阱时,我们立刻从外部施加反向的能量干扰,模拟出‘目标已失去威胁’或‘环境异常’的假信号……这可能会暂时‘欺骗’系统,为我们争取时间!”
“但这需要极其精确的时机控制和信息同步。”王刚指出了关键难点,“差之毫厘,可能不是欺骗,而是提醒它加强攻击。”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实时‘阅读’系统状态,并精准指挥我们行动的‘指挥官’。”林瑶的目光落在陈启身上,“陈启,只有你能做到。你需要像之前感知标记那样,去感知整个监测站那个无形‘场’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的转变。在李静的技术支援下,指引潜入者避开致命的‘剧情线’,甚至……引导系统走向我们预设的‘错误’方向。”
这个任务的要求,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高。陈启需要将自己的感知范围扩大到整个建筑,并实时解读其中流淌的、冰冷而复杂的“死亡意念”。这对他的精神和左眼将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陈启沉默着,感受着左眼深处传来的、因听到这个任务而本能产生的悸动和刺痛。他知道这很难,甚至可能再次透支。但看着屏幕上那跳动的倒计时,看着同伴们凝重而期待的目光,他缓缓点了点头。
“我需要……更近距离地‘感受’它。”陈启说道,“不是进入,而是在足够近的距离,去触摸那个‘场’的边界。”
王刚立刻反对:“太危险了!谁知道那鬼地方外围有没有布置感应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