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代码里,有一个很有趣的bug。”
这行简短的私信,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侦组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没有威胁,没有恐吓,只有一种冰冷的、带着居高临下审视意味的“提醒”。这比任何直接的攻击都更让人感到不适。
“他在嘲笑我们。”王刚盯着屏幕上那行字,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他知道‘林默’是假的,他知道我们在钓他!”
李静快速追踪着发信IP,结果如同预期——经过多重伪装,最终消失在境外网络的迷雾中,但技术特征与“Obsidian”高度吻合。
“他不仅知道是假的,他甚至可能……**参与了我们的剧本**。”李静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他在配合我们演出,直到他觉得无聊了,或者……直到他准备好了反戈一击。”
陈启看着那条私信,左眼传来微弱的刺痛。他尝试去“感受”文字背后传递的情绪,但只有一片冰冷的、毫无波澜的理性,仿佛一个程序员在审视一段有缺陷的代码,不带任何个人情感。
“他说的‘bug’……指的是什么?”陈启问道,“是我们伪造身份时的漏洞?还是……我们整个计划中的破绽?”
李静立刻重新检查“林默”的所有数据构造,从身份背景到网络行为,从消费记录到情绪模拟。“从技术层面看,‘林默’的构造几乎完美,所有数据都经过精心处理,逻辑自洽。除非他掌握了我们内部的信息,否则不可能从外部看出破绽。”
“那就是后者了。”林瑶的声音从加密线路传来,冷静地分析,“他指的不是‘林默’这个诱饵,而是我们**布设诱饵这个行为本身**。在他眼中,我们的行动就像一段有缺陷的代码,充满了可以被利用的逻辑错误和安全隐患。他在提醒我们,他看穿了,并且……他随时可以利用这些‘bug’。”
这种被完全看穿,甚至被对方以“指导”姿态对待的感觉,让办公室内的气氛降到了冰点。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主动织网,却不知早已成了对方观察下的实验样本。
“我们还要继续吗?”王刚有些犹豫,“他显然已经警觉,再继续‘林默’这个角色,会不会反而被他引入更深的陷阱?”
“继续。”林瑶斩钉截铁,“但他改变了游戏规则,我们也要变。他不是喜欢看‘bug’吗?那我们就给他看一个……**他意想不到的‘bug’**。”
一个新的、更加冒险的计划被提上日程。他们不再仅仅维持“林默”的脆弱形象,而是开始主动为这个虚拟角色“编写”一些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异常行为”。
李静操控“林默”的账号,在一些极客聚集的论坛,发布了一些关于“非传统能量感应”和“濒死体验数据化”的、看似荒诞却内嵌了特定理论关键词的疑问。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了吴镜玄可能感兴趣的核心领域。
同时,他们让“林默”的网络活动轨迹,出现一些极其微小的、不符合其“落魄程序员”人设的“偏差”——比如,偶尔访问一些需要较高权限才能进入的学术数据库边缘页面(自然是李静伪造的访问记录),或者,在深夜时分,其网络信号会出现极其短暂、难以解释的微弱波动(模拟低强度的能量扰动)。
他们在主动暴露“破绽”,但这些“破绽”都指向一个方向——这个“林默”,或许并不简单,他可能也对那些禁忌的知识有所涉猎,甚至……身怀某种“异常”。
这是一场豪赌。他们在试图将诱饵从一只无害的兔子,伪装成一只可能带刺的、甚至同样危险的“同类”。以此来激发吴镜玄更大的兴趣,或者……挑衅。
几天后,对方的回应来了。
依旧是一条私信,内容更短:
**“修补尝试很有趣,但语法错误。”**
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加密文件的传输请求。文件很小,但加密方式极其复杂。
李静调动了大量算力,花费了数小时才成功解密。
文件里面,不是文字,也不是代码。
是一张图。
一张由简洁线条构成的、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示意图。但在某些关键节点,原本生物性的连接被替换成了冰冷的、几何状的**电路符号**和**能量流线**。图像的右下角,有一个手写体的、极其微小的签名——
**“O”**。
以及一行更小的、仿佛随手标注的公式:
**ΔS ≥ k log W (modified)**
后面那个“(modified)” 像是某种漫不经心的嘲讽。
“他在展示他的……**理念**?”陈启看着那张图,左眼的悸动变得强烈。这张图与他感知到的“死线”、笔记本上的符号,以及那片沼泽的混乱低语,仿佛存在着某种深层的联系。它将生命与机械、秩序与混乱、已知的物理定律与未知的干预力量,粗暴而冷静地嫁接在一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