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东郊的战场之上,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血腥味与泥土的腥气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清晨的薄雾中。一夜激战留下的痕迹触目惊心,遍地的兵器残骸、折断的旌旗与暗红的血渍,在晨光下勾勒出这场决战的惨烈。然而,与昨夜的喊杀震天不同,此刻的战场已渐渐恢复秩序,吴军士兵们正有条不紊地清理战场、收治伤员、清点战果,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胜利的喜悦。
吴三桂身披玄色战甲,立于一处高坡之上,目光扫过这片浸染了无数将士鲜血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身后,中军帐的帅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吴”字大旗之下,是整肃有序的吴军阵列,将士们盔明甲亮,士气高昂,与昨日鏖战的疲惫形成鲜明对比。
“王爷,前方战报传来!”沈落雁一袭素衣,步履轻盈地走上高坡,手中捧着一份捷报,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欣慰与疲惫。经过一夜的休养,她的气色好了许多,但眼底的红血丝仍未褪去,“慕容雪将军率蒙古骑兵追击多尔衮残部至直隶边境,再歼清军五千余人,缴获粮草马匹无数,多尔衮仅率一万余残兵仓皇北逃,已无力再组织反扑。”
吴三桂缓缓颔首,接过捷报,目光落在“歼敌五千”四个字上,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场郑州决战,从清军南下兵指郑州,到吴军诱敌深入、三面合围,再到最终击溃清军主力,历时月余,终于以吴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柳如眉那边呢?南明援军可有异动?”吴三桂沉声问道。
“柳将军击退南明先头部队后,率军追击三十余里,南明援军见清军主力溃败,军心大乱,不敢与我军交锋,已连夜南撤,退回江南境内。”沈落雁补充道,“河南境内残余的清军据点,柳将军已分兵清剿,预计三日内便可彻底肃清。”
吴三桂闻言,长舒一口气,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他抬手望向远方,中原大地在晨光中铺展开来,沃野千里,城池林立。这场胜利,不仅击溃了多尔衮率领的十万清军主力,更震慑了南明政权,让中原地区彻底摆脱了战火的威胁。
“传我将令!”吴三桂的声音洪亮如雷,传遍四周,“全军休整三日,清点伤亡,厚葬阵亡将士,善待被俘清军士兵,愿意归降者编入吴军,不愿归降者发放盘缠,遣返原籍。三日后,兵分三路,收服山东全境及河南、山东周边州县,务必在一月之内,将中原地区尽数纳入我军版图!”
“得令!”身旁的将领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彻云霄,带着压抑已久的激动与豪情。
军令一下,吴军将士们立刻行动起来。医营内,白芷薇带着医官们继续救治伤员,穆青岚的伤势在悉心照料下已逐渐好转,此刻正坐在床边,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后勤营地中,叶轻眉正指挥民夫们转运粮草、军械,确保后续进军的物资供应。暗影卫营地内,苏凝香则在审讯被俘的清军将领,搜集北方清军与南明政权的情报。
三日后,吴军兵分三路,正式开启了收服中原的征程。东路军由慕容雪率领,直指山东济南,沿途州县的清军守军见吴军势大,大多不战而降,少数负隅顽抗者,也被慕容雪的蒙古骑兵迅速击溃。中路军由柳如眉统领,横扫河南境内剩余州县,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不少曾被清军压迫的百姓自发加入吴军,队伍不断壮大。西路军则由吴三桂亲自率领,直取河南西部重镇洛阳,洛阳守军本就人心惶惶,见吴军主力兵临城下,开城投降。
吴军进军途中,严格遵守《中原驻军公约》,不扰民、不掠财、不害命,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士兵们还主动协助百姓修缮房屋、恢复生产,赢得了中原百姓的广泛支持与爱戴。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纷纷返回家园,重建家园,中原大地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济南城内,慕容雪率领东路军顺利入城。城内百姓早已在城门两侧摆上清水、食物,迎接吴军的到来。慕容雪一身白衣,骑在神骏的战马上,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感慨。她勒住马缰,高声道:“乡亲们,清军已被我军击溃,中原即将迎来太平。我军定会保护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大家安居乐业!”
百姓们闻言,纷纷欢呼雀跃,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有年迈的老者捧着自家种的粮食,走到慕容雪面前,哽咽道:“将军,多谢你们赶走了清军,救了我们啊!这些年,清军烧杀抢掠,我们苦不堪言,如今终于有好日子过了!”
慕容雪翻身下马,接过老者手中的粮食,郑重道:“老人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保家卫国,护佑百姓,本就是我军的职责。”
与此同时,洛阳城内,吴三桂率领西路军入城。洛阳作为中原重镇,历经战火洗礼,城池破损严重。吴三桂入城后,第一件事便是下令修复城池,安抚百姓。他轻车简从,走遍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倾听百姓的诉求,解决百姓的困难。当得知城内百姓因战乱失去土地,生活困苦时,吴三桂当即下令,减免洛阳城三年赋税,发放种子、农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