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惠民购物节”结束后,林墨收到了城郊安置区街道办的邀请——那里刚建成的“幸福家园”社区,入住了两千多户从老城区拆迁过去的街坊,却始终没有一家能让大家放心的超市。“林总,我们这儿的老人都念着振山的好,说只有你们的菜新鲜、价实在,能不能把振山开到我们这儿来?”街道办主任握着林墨的手,语气里满是期盼。
这正是林墨计划中连锁化的第一步。她带着赵天磊、苏梅和联盟超市的代表,连续三天扎根安置区调研:清晨记录老人的买菜时间,中午统计年轻家庭的购物需求,傍晚和返乡务工人员聊对特产的期盼。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里,明确了新超市的定位——“振山邻里店”,既要保留振山的核心服务,又要贴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
“连锁不是简单的复制,是‘骨架统一,血肉鲜活’。”林墨在连锁筹备会上提出核心原则,“骨架就是振山的三大标准:商品质量溯源、价格公开透明、服务暖心便民;血肉则是安置区的本地特色——比如增设‘拆迁街坊互助角’,专门登记邻里需求;开辟‘侨胞特产专柜’,方便从老城区搬来的侨胞家属购买家乡味。”
苏梅牵头制定了《振山连锁超市运营手册》,小到收银台的问候语,大到商品的陈列标准,都做了详细规定。“所有连锁门店的核心商品,比如张婷的豆腐、李军的五金,都由联盟统一配送,保证品质一致;但每个门店可以根据周边需求,自主选择30%的特色商品。”苏梅举例,“幸福家园店就可以多进些适合老人的软质糕点,还有孩子们爱喝的本地酸奶。”
赵天磊则负责配送网络的延伸。他在安置区附近租了一个小型仓储点,作为振山的“城郊配送中心”,将应急配送部的范围扩大到城郊区域。“从老城区到安置区,配送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老人要是有紧急需求,我们的‘便民配送车’15分钟就能到。”赵天磊拍着新改装的配送车,车身上除了振山的标志,还印着老城区的街景简笔画,“让街坊们看到车,就像看到了老地方的振山。”
门店店长的人选,林墨出人意料地推荐了刘胖子。“刘哥现在把鼎盛打理得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他懂街坊的心思,知道怎么把‘生意’做成‘人情’。”林墨的信任让刘胖子红了眼眶,他当场立下军令状:“林总放心,我一定把幸福家园店开成街坊的‘第二个家’,绝不给振山丢脸。”
筹备过程中,联盟超市的伙伴们纷纷伸出援手:“便民小超”的老方带着员工来指导货架陈列,教新员工怎么分辨蔬菜的新鲜度;“兴旺超市”的刘兴旺提供了一批货架和收银设备,还帮着联系了城郊的供货商;张婷特意在安置区附近找了个小作坊,保证每天的豆腐都能新鲜送达。就连海外的陈少峰,也寄来了一批侨胞特产,作为新店开业的贺礼。
“振山邻里店”开业当天,安置区的街坊们早早排起了长队。门店门口的舞台上,周铁根带着社区的孩子们表演了竹编节目;赵天磊的配送队免费为独居老人送米上门;刘胖子穿着振山的统一工装,在收银台后给每位顾客递上一张“邻里联系卡”,上面印着他的手机号和门店的服务项目。
刚搬来安置区的王奶奶,拿着刚买的豆腐激动地说:“这味道跟在老城区吃的一模一样,林丫头没忘了我们这些老骨头。”一位年轻妈妈则在“侨胞特产专柜”前买到了新加坡的肉骨茶调料:“我老公在海外打工,就爱这口家乡味,以后不用再托人寄了。”街坊们的笑声和称赞声,成了新店最好的开业礼。
傍晚时分,林墨站在新店的招牌下,看着“振山邻里店”五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招牌旁边,特意挂了一块小木板,上面刻着外公日记里的那句话:“守着人心,就守着一切”。她知道,振山连锁的第一步,迈的不是商业扩张的步伐,是守护街坊的脚步;开的不是一家新超市,是延续温暖的新港湾。
刘胖子拿着当天的营业报表跑过来,脸上满是笑容:“林总,开业第一天的营业额就超出了预期,好多街坊都说,以后买东西就认准振山的招牌。”林墨接过报表,看着上面不断增长的数字,突然明白:超市连锁的真谛,从来不是门店数量的增加,是“守心”精神的传递。这第一步,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振山邻里店,扎根在需要温暖的地方,把外公的嘱托,变成更多人的安心。
喜欢外公的神秘遗产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外公的神秘遗产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