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余时光,倏忽而过。
紫禁城,乾清宫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永乐帝朱棣端坐在御案之后,手中拿着一份来自北疆的八百里加急奏报,向来威严沉肃的脸上,此刻却如同春风解冻,漾开了一层难以抑制的喜色。
奏报是陈潇以宣抚使身份发回的。上面详细陈述了与草原王庭初步谈判的成果:王庭大汗在确认大明确有寻找王女阿古娜的诚意、并见识了部分作物试种的惊人成效(陈潇带去的种子在划出的试验田里长势喜人)后,态度已明显软化,原则上同意开放更多边境榷场,并愿意以更优惠的价格和稳定的数量,向大明提供优质战马和皮毛。作为交换,大明将派遣农事工匠指导作物耕种,并先行提供一批作物种子。
这不仅仅是边境贸易的突破,更意味着大明对北方草原的影响力,正在以一种更温和、更持久的方式,悄然渗透和增强。一旦此策成功,北疆烽烟或将大幅减少,困扰历代王朝的边患,或许真能找到一个解决的契机。
而几乎与此同时,由内阁汇总呈上的、来自陕西、河南、山东等数个试种省份的奏报也接踵而至。上面用详实的数据表明,新作物在各地的适应性极好,产量远超传统粟米小麦,尤其是在一些贫瘠的山地,表现尤为突出。地方官在奏报中不吝赞美之词,称“民心大定,仓廪渐实”,“此乃陛下仁德,天降祥瑞”。
更让朱棣欣喜的是,兵部也呈上了新军操练的阶段性成果。依照陈潇所献之法编练的试点部队,在近日的演武中,无论是阵型变换、火力配合还是行军速度,都远胜旧军,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农业、边贸、军事……接连的捷报,如同甘霖,滋润着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的心田。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四海宾服、仓廪充盈、兵锋鼎盛的煌煌大明,正在他的手中缓缓崛起。
“好!好!好!”朱棣连说了三个好字,声若洪钟,在大殿中回荡。他放下奏报,目光炯炯,扫过殿内垂手侍立的几位阁臣与勋贵,“陈潇此子,虽年少,然其才堪大用!于国有大功!”
他略一沉吟,心中已有了决断,朗声道:“传朕旨意!陈潇宣抚北疆,功绩卓着,擢升其为户部右侍郎,兼领北疆事务总理大臣,全权负责与草原互市及新作物推广事宜!待其回京,即刻上任!”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户部右侍郎,已是正三品大员,掌天下钱粮户籍,权柄极重!更兼“北疆事务总理大臣”,这虽非常设官职,却意味着将整个北疆的民政、商贸甚至部分外交权力都交予其手!如此擢升,可谓破格,恩宠极隆!
“陛下!”朱瞻埈立刻出列,脸色阴沉,声音带着急切,“陈潇虽有微功,然其年纪尚轻,资历不足,骤登高位,恐难服众!且其人所行之法,多涉奇技,与圣贤之道相悖,臣恐……恐非国家之福!还请陛下三思!”
他一带头,几位与他交好、或是本就对陈潇心存疑虑的勋贵和御史也纷纷出言附和。
“肃王殿下所言极是!陛下,陈潇来历不明,行事诡奇,如此重权交予一人,风险太大!”
“是啊陛下,户部关系国本,岂可儿戏!”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反对之声,一时甚嚣尘上。
朱棣看着下方跪倒一片的臣子,脸上的喜色渐渐收敛,目光变得深邃而冰冷。他深知这些反对背后,既有对陈潇的忌惮与不满,也有权力格局被打乱的恐慌,更有朱瞻埈因计划受挫而生的怨怼。
他需要陈潇的才能来成就霸业,但也需要平衡朝堂势力。此刻若强行推动,恐激起更大反弹。
“众卿之意,朕已知晓。”朱棣缓缓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威严,“陈潇之功,确实需要考量。擢升之事,容后再议。然北疆事务,关乎国策,不容有失,仍由陈潇暂领,一应奏报,直呈朕前!”
他用了“暂领”和“容后再议”,既肯定了陈潇的职权,又将最终的任命拖了下来,给了双方一个缓冲的台阶。
朱瞻埈等人虽心有不甘,但见皇帝态度坚决,也不敢再强行进逼,只得悻悻然退下,心中对陈潇的忌恨却更深了一层。
朱棣看着他们退下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冷芒。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陈潇这把刀,他要用,但也必须握紧刀柄,不能让刀反过来伤了自己,更不能让持刀之人,脱离掌控。
---
西域山谷,月华如水。
丹室那扇紧闭了不知多少时日的厚重石门,终于在一声沉闷的“轧轧”声中,缓缓开启。
早已守候在外的辛诚,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几乎停止了跳动。他屏住呼吸,目光死死地盯着那逐渐扩大的门缝。
首先走出来的是张无忌,他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明亮而欣慰。他对着辛诚,微微点了点头。
下一刻,一个身着素白衣裙的窈窕身影,扶着门框,略显虚弱地,一步步走了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