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辰坐在市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里,指尖轻轻拂过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正是北宋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书页上的宋体字工整清晰,记载着从天文历法到物理化学的各种知识,其中“磁偏角”“隙积术”等记载,比西方早了数百年。
“这书简直是北宋的‘百科全书’啊!”旁边的古籍研究员老李端着茶杯走过来,笑着说,“可惜沈括生前这书没多少人重视,直到南宋才慢慢流传开来。要是他知道自己的书在后世这么火,肯定能高兴坏了。”
许辰点点头,翻开书里“石油”的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系统界面自动弹出北宋史料:此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沈括刚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闲居在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正忙着整理毕生所学,撰写《梦溪笔谈》。但他心里一直有个遗憾——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多不被当时的人理解,连好友苏轼都曾调侃他“钻研奇技淫巧,不务正业”。
“这不正好让他看看后世的认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制作的《梦溪笔谈》白话解读视频,画面里,现代学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书中的科学发现:用动画演示“磁偏角”的原理,用实验还原“隙积术”的计算方法,还用现代仪器检测“石油”的成分,证明沈括的记载完全正确。
为了让沈括能看懂,许辰特意做了“古今对照”处理:把现代术语换成北宋人能理解的表述,比如“地球磁场”说成“地脉之气”,“化学元素”说成“物质本质”;还穿插了沈括在梦溪园着书的复原动画,让他能直观看到自己的形象被后世还原。视频结尾用加粗的宋体字打出核心标语:“《梦溪笔谈》,千古奇书,科学先驱,流芳百世!”
考虑到沈括此时正在梦溪园着书,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梦溪园的书房上空,背景音乐选了清雅的《平沙落雁》,用古琴弹奏,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科学的沉静,让沈括更容易产生共鸣。
“定向投射至润州梦溪园书房上空,确保沈括及在场家人、仆人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墨色的光晕,“就凭沈括对科学的执着,看到这视频肯定会激动得连夜补写《梦溪笔谈》!”
【时空坐标锁定:宋神宗元丰五年,润州梦溪园...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润州,梦溪园,书房。
沈括身着青色长衫,坐在案前,手里握着毛笔,眉头微蹙。案上摊着厚厚的书稿,正是他耗时三年撰写的《梦溪笔谈》。他刚写完“磁石指南,常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却又犹豫着划掉了——之前他把这个发现告诉国子监的博士,对方却嘲笑他“异想天开,违背圣贤之言”,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难道真的是我错了?”沈括喃喃自语,放下毛笔,走到窗边。窗外的梦溪碧波荡漾,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曳,可他却没心思欣赏这美景。他一生钻研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可大多数成果都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被视为“旁门左道”。
“老爷,该吃饭了。”仆人老周端着饭菜走进来,见沈括愁眉不展,忍不住劝道,“您都写了一天了,歇歇吧!这书就算写出来,也没几个人能看懂,何必这么较真?”
沈括叹了口气,摇摇头:“我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懂,是为了把这些发现记下来,说不定后世有人能理解呢?”
就在这时,书房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个书房都罩了进去。老周吓得手里的托盘“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饭菜撒了一地,他连忙跪地:“老爷,这...这是神迹啊!”
沈括也愣住了,但他曾在京城听说过“天幕降世”的奇事,知道这是上天降下的启示,连忙扶起老周:“莫慌!这是天幕,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告知我们!”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现代书房,里面摆满了书籍和仪器,一个穿着西装的人(现代学者)拿起一本《梦溪笔谈》,笑着说:“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这部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里面记载的科学发现,比西方早了数百年!”
“《梦溪笔谈》?”沈括猛地向前一步,眼睛死死盯着天幕,“他...他在说我的书?”
天幕里的学者继续讲解,画面切换到动画:一根磁针悬挂在空中,始终指向南方,但稍微有些偏东。学者解释道:“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首次记载了‘磁偏角’现象——磁针指南,常偏东,不全南也。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4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磁偏角记录!”
“我说的是对的!”沈括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他们说我错了,可后世的人证明我是对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