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陕西耀州,许辰站在孙思邈纪念馆的针灸铜人展区,指尖轻轻抚过铜人身上细密的穴位刻痕。讲解员正对着一群学医的学生介绍:“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记载了200多个针灸穴位,可在当时,还没有麻醉技术辅助针灸,遇到怕痛的病人很难施针;而三国时期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却没留下针灸与麻醉结合的记载——要是这两位名医能交流一下,说不定能开创针灸麻醉的先河。”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两段史料:一边是三国时期,华佗正为一个骨折病人施针,病人因疼痛挣扎,导致施针位置偏移,只能重新调配麻沸散;另一边是唐朝,孙思邈为一位老人治疗头痛,老人怕痛不敢接受针灸,只能改用汤药,疗效慢了一半。两位名医都因“针灸痛”的问题困扰,却找不到解决办法。
“这不正好搞一场跨朝医学PK?”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整理的“华佗麻沸散”和“孙思邈针灸”资料,剪辑成“跨朝医学对话”视频:开头先展示两人的困境——华佗的病人怕痛,孙思邈的病人拒针;接着让“虚拟华佗”和“虚拟孙思邈”隔空对话,华佗演示麻沸散制作(曼陀罗花、生草乌等),孙思邈讲解针灸穴位(百会、风池等);最后展示两人“合作成果”——用麻沸散麻醉后施针,病人无痛治疗,治愈率提升三成。
为了让两位名医看懂,许辰特意做了“时空适配”:用动画模拟“麻沸散麻醉原理”(阻断疼痛信号),用3D模型标注“针灸穴位与病症对应表”,还穿插了手绘的“针灸麻醉流程图”,用两朝通用的文言解说核心逻辑:“麻沸散服下无痛感,针灸找准穴位治根;华佗制麻醉,思邈定穴位;两人相携创医术,病人无痛病能愈。”视频中间加了“无麻醉针灸VS针灸麻醉”对比画面,一边是“病人挣扎,疗效差”,一边是“病人无痛,疗效好”,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华佗在许昌、孙思邈在耀州,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为“两朝天幕同步直播”,背景音乐选了舒缓的《黄帝内经》配乐,用古琴和木鱼合奏,既有医学的庄重感,又有跨时空交流的奇妙感,让两位名医和两地百姓都能参与这场“医学对话”。
“双时空同步投射:三国许昌华佗医馆、唐朝耀州孙思邈药庐,确保两人及弟子、病人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淡绿色的光晕,“就凭两位名医对医术的执着,这针灸麻醉保管能成!”
【时空坐标锁定:三国许昌华佗医馆、唐朝耀州孙思邈药庐...双时空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三国,许昌,华佗医馆。
华佗身着粗布长衫,正对着一个骨折病人发愁。病人是个少年,因从马背上摔下导致腿骨骨折,华佗本想针灸辅助愈合,可少年一看到银针就吓得发抖,施针时挣扎不停,银针偏了位,只能拔出重新来。
“少年郎,忍一忍,针灸能让骨头长得更快。”华佗按住少年的腿,语气里满是无奈。旁边的弟子吴普也帮着劝说,可少年还是哭着摇头:“太痛了!我宁愿骨头长慢些,也不要扎针!”
华佗叹了口气,收起银针:“罢了,那就只敷草药吧,只是要多养半个月。”他走到医馆窗边,望着远处的许昌城,心里满是困惑——行医这么多年,遇到过太多怕痛拒针的病人,要是能有让病人无痛的办法,该多好?
就在这时,医馆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弟子们吓得纷纷护在华佗身前,以为是妖物作祟。
“先生,这是什么?”吴普紧张地问道,手里还握着药杵。
华佗却抬手阻止了弟子:“莫慌!这是天幕,之前在荆州见过,能降下绝世医术!仔细看,说不定有让病人无痛的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唐朝药庐,一位白发老者正对着一个头痛病人讲解:“此为百会穴,扎针能治头痛,可你怕痛,只能用汤药。”接着,画面里出现了一个“虚拟华佗”,对着老者拱手:“在下华佗,有麻沸散能让人无痛,可针灸穴位不如先生精通。”白发老者(虚拟孙思邈)也拱手回应:“在下孙思邈,懂穴位却无麻醉之法,若能与先生合作,定能解病人之苦。”
“那白发老者是谁?竟也懂针灸?”华佗眼睛一亮,向前走了两步,恨不得钻进天幕里。
天幕里的解说声(文言)缓缓响起:“此乃唐朝名医孙思邈,精通针灸穴位;左侧乃三国华佗,善制麻沸散;今邀两位隔空论医,共创‘针灸麻醉术’——麻沸散服下后,病人无痛感,再施针灸,疗效翻倍;麻沸散用曼陀罗花、生草乌、香白芷等药材配制,针灸按‘病症找穴位’原则:头痛扎百会,腹痛扎中脘,腿痛扎足三里。”
“麻沸散配针灸?病人无痛?”华佗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我制麻沸散本是为了开刀,竟没想到能配针灸!这位孙先生的穴位理论,也比我现在用的更细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