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西域诸国,地处戈壁,气候干旱,多以黍米、牧草为食,亩产不足二百斤,百姓终年劳作,仍难饱腹。”张骞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亲身经历的沉重,“匈奴常年侵扰,抢夺粮食牲畜,诸国苦不堪言,却因国力衰弱,无力反抗。臣在大宛国时,见孩童因饥饿夭折,妇人哭嚎,心中实为不忍!”
汉武帝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他虽雄心勃勃,想要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却深知“民以食为天”,若不能解决西域百姓的温饱问题,即便武力征服,也难以长久稳固。“张骞,你一路辛苦,可知西域诸国,有无可能与我大汉结盟,共抗匈奴?”
“陛下,西域诸国多有归附之意!”张骞连忙说道,“臣向他们讲述大汉的繁荣富庶,他们皆心生向往,只是畏惧匈奴兵威,又苦于粮食短缺,难以支撑与匈奴对抗。若我大汉能助他们解决粮食之困,他们定愿归附,成为我大汉屏障!”
大殿两侧的文武大臣纷纷议论起来。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道:“陛下,西域路途遥远,粮草转运艰难,我大汉自身粮食虽足,却难以长期接济西域诸国,此事恐难成行!”
大将军卫青也附和道:“公孙大人所言极是!匈奴骑兵迅捷,若我大汉贸然介入西域粮食供应,恐遭匈奴拦截,反而引发更大战乱!”
张骞面露急色,想要反驳,却深知大臣们所言非虚。他在西域亲眼所见,大汉与西域相隔万里,戈壁沙漠阻隔,转运粮食确实难如登天。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西域百姓继续受苦,大汉开拓西域的大业就此受阻?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金黄色的光芒,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在未央宫大殿上空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宫殿。金黄色的光芒温暖而璀璨,如同成熟的麦田,让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阵莫名的暖意与敬畏。
“陛下!天幕!是天幕!”一名内侍惊呼出声,跪倒在地。文武大臣们也纷纷侧目,脸上满是惊愕,不少人下意识地跪拜行礼,以为是神灵显灵。
汉武帝猛地站起身,目光紧紧盯着天幕。他曾听闻天幕能带来异世奇术,之前干将铸剑、秦始皇修长城,皆因天幕而受益。如今天幕降临未央宫,恰逢讨论西域粮食问题,莫非是上天要赐下解决之法?
“众卿平身!”汉武帝的声音沉稳有力,“此乃天幕,专为我大汉送机缘而来!仔细观看,其中定有解决西域粮食之困的奇策!”
大臣们纷纷起身,回到原位,目光炽热地盯着天幕。张骞也抬起头,心中充满了期待,他隐隐觉得,这天幕或许能实现他心中的夙愿——让西域百姓免于饥馑,让大汉与西域紧密相连。
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清晰,开篇便是张骞刚刚描述的西域景象:戈壁滩上,百姓衣衫褴褛,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黍米,禾苗稀疏,一名孩童因饥饿晕倒在地,母亲抱着孩子失声痛哭。看到这一幕,张骞眼眶泛红,心中再次涌起强烈的使命感。
紧接着,画面突然一转,出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麦田里,麦穗饱满,颗粒金黄,农民们驾驶着奇特的工具(收割机)收割小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旁白响起,用通俗的汉朝白话说道:“张骞先生,汉武帝陛下,诸位大臣!此乃华夏高产小麦,亩产可达八百斤,是西域黍米的四倍之多!耐旱耐贫瘠,戈壁边缘、绿洲周边均可种植,三个月即可收获,能解西域百姓饥馑之困!”
“亩产八百斤?”汉武帝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震撼,“竟有如此高产的作物?若能在西域种植,西域百姓何愁温饱!”
张骞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他快步走到大殿中央,指着天幕上的麦田,声音哽咽:“陛下!你看!此麦穗大粒满,生长旺盛,若能将此麦种传入西域,百姓再也不用忍饥挨饿,西域诸国定能诚心归附我大汉!”
天幕上的画面详细展示了高产小麦的优势:“此小麦适应性极强,无需肥沃土地,只需深耕播种,适度浇水便能茁壮成长;生长周期短,比西域黍米早成熟一个月,可避开戈壁的早霜;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可磨粉做饼、煮粥,口感远超黍米!”
画面中,出现了对比实验:左边是西域的黍米田,禾苗稀疏矮小,亩产标注“不足二百斤”;右边是高产小麦田,禾苗挺拔茂密,亩产标注“八百斤”。两者对比鲜明,让大殿内的所有人都一目了然。
“太好了!真是神麦!”卫青激动地说道,“陛下,有此高产小麦,我大汉无需转运粮草,只需将麦种传入西域,教会他们种植,便能解决西域粮食之困!西域诸国归附后,便可与我大汉共抗匈奴,西域屏障可成!”
公孙弘也连连点头:“此乃天赐良机!此麦种不仅能解西域之困,更能彰显我大汉天威与仁德,让西域诸国心甘情愿归附,比武力征服更为稳固!”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小麦的种植过程:农民挑选颗粒饱满的麦种,深耕土地,将麦种均匀撒播,浇水灌溉,小麦从发芽、长叶、抽穗到成熟,每个步骤都清晰可见。解说词特意强调:“此麦种种植简单,无需复杂技艺,西域百姓一学就会。只需派我大汉农师前往指导,不出一年,西域便可麦田连片,粮满仓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