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浩愣了几秒钟,才慢慢回过神来,心中逐渐升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姜蕴宁的潜力,显然不止于课本的范围,更可能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你放学之后,到办公室来一趟。”余明浩的声音中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走之前,他想了想,还是提醒一句,“你这样做虽然结果是对的,但这不符合考试的规范。”
姜蕴宁微微一笑,“我知道。只是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小练习,没必要写过程。”
说完,她便低头,继续沉浸在物理的世界里。
***
姜蕴宁慢慢踱步到办公室的时候,里面外面都热闹得很。
办公室外,几个高年级学生站在门口罚站,吊儿郎当地靠在墙边,三三两两小声嘀咕着,语气里满是不耐烦。
而办公室里。
几个老师正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教学安排和学生管理,语速飞快,手里还夹着刚从打印机里抽出的教案,时不时有人举起笔在纸上勾画,又立刻被另一个问题打断,声音此起彼伏,像极了小型作战会议。
另一边,一个班主任眉头紧锁,手里攥着学生处分单,一遍遍地跟教务处主任确认具体流程,语气里透着无奈与焦虑。
还有一位刚刚下课的老师,风风火火冲进办公室,连外套都还没来得及脱,电话就响个不停。教研组的会议催得急,他一边应着电话一边收拾东西,走得匆忙,连水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
就在这喧嚣而杂乱的氛围里,姜蕴宁站在门口,微微侧身让老师先行穿过过道,然后清清淡淡地开口:“报告。”
她的声音不高,却恰到好处地穿透了嘈杂,令几位老师纷纷回头望来。
“找余老师吗?”一个年轻老师抬头问她。
她点点头,“是的,余老师让我下课了来找他。”
年轻老师挑了挑眉,笑了,“姜同学可是我们学校的名人,先进来吧。”
余明浩刚从内间接完电话出来,远远就看见她,便朝她招了招手,“来,姜同学,我已经准备好了题目。”
旁边几个老师忍不住探头看了一眼,低声嘀咕:“就是她吗?”
“我听小余说,就是她用心算做的测试题,而且结果全对。”
“真的假的?难道是数学系天才?”
而姜蕴宁只是淡淡瞥了一眼周围,神情里没有骄傲,也没有紧张。
她从容地走过去,在余明浩指的座位上坐下。
桌子上放着一套试卷。
“这套题是我们市重点中学和大学联合出的竞赛测试题。我想让你试试——看看你到底是什么水平。”
余明浩语气并不咄咄逼人,反倒透着一丝大大的期待。
姜蕴宁接过题目,随手翻了翻,眼底浮现出一抹了然,眉头都没动一下,“哦。”
“尽量一个小时内完成。”余明浩不在意她的平淡反应,微顿了一下,“不过,如果你能在四十分钟内做完,我会把你推荐进省重点数学训练营。”
姜蕴宁对所谓训练营不感兴趣,但是老师既然希望她做,那她就勉为其难做一下吧。
余明浩刚要转身,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回头,“解题过程要写。”
那一刻,这个原本面容沉静的少女,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但很快,她又恢复了惯常的平静。
谁让她现在是个高中生呢?
规矩还是要照顾一下的。
低头开始做题,周围的嘈杂声仿佛自动被隔绝。
她认真做题时那种专注,让整个办公室的氛围都微微发生了变化——像一块石子丢进湖心,泛起了无声的涟漪。
这些题她太熟悉了。
前世有一段时间,她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数学上,做过不少类似的题目。题型虽然复杂,跨越多个章节、需要多步推理,部分题目甚至涉及到极限思维或隐藏的逻辑条件。对一般学生来说,恐怕得在草稿纸上写满公式和推导过程。
她没有动草稿纸,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笔尖落下时毫不犹豫,几乎没有任何思考的停顿。
她的书写很整齐,过程简明扼要却逻辑严密,没有浪费的计算步骤。
十五分钟不到,她就翻到最后一页,眉头依旧没皱一下。
她的速度快到不真实,但余明浩站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
每一步都推导缜密,逻辑清晰,没有跳步,没有错漏。
哪怕是最容易忽略的细节步骤或隐藏条件,她也一一落笔,精准无误。
他本来以为她可能只是基础扎实,没想到她在竞赛类综合题上的处理同样游刃有余。
甚至,有几道他自己备课时都需停顿思索的题,在姜蕴宁笔下却如流水般顺畅。
他最初的惊讶,已悄然转化为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
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苗子。
这种解题思路,这种临场状态,像极了他早年带过的省级一等奖选手,但那位是通过两年苦练爬上来的。而姜蕴宁……只是一个高一新生,而且是最近才“冒出来”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