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调查组收到了一份匿名寄送的压缩包。
压缩包内的内容极为震撼,几乎在瞬间将原本仅停留在“怀疑”的调查推入了实质突破阶段:
首先,是1985年苏市潜伏敌特组织的通信方式和密钥更新节奏,其中多处标注与当年侦破失败的细节高度吻合;
随后,是一份详尽的指控资料:清晰列出涉及事件的具体人员、关键节点和时序,文字表达严谨,内容显然出自一位深谙情报体系内部结构的人之手;
文件末尾附有一段音频转录,内容指向1985年前后某次秘密会谈中高文深的身份表述与立场偏向;
最关键的,是一张模糊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监控照片——画面中,一名身穿研究所外套的男子正在深夜将技术资料递交给另一名身份模糊者。虽然这张照片模糊不清,五官难辨,但结合照片中男子穿着的研究所外套、身形轮廓与高文深行动路线高度吻合,再对比当年1985年的老照片和监控画面,调查员们仍认为这张照片极具说服力,是指向高文深的重要证据之一。
与此同时,另一组调查人员也查实:
一份赵跃十多年前的国际学术合作文件中,明确标注他在担任项目副组期间,协助高文深将一批核心算法样本上传至某“国际开放算法平台”。文件表面以“学术共享”为名,实际访问端口仅绑定特定海外机构。此后多项技术泄露、境外模型快速迭代,均与该批样本版本高度吻合。
这已经不是巧合。
压缩包没有留下寄件人信息,但所有数据都经专业处理、打包,极可能来自知情内部人士。
调查组内的气氛瞬间凝重。
对姜蕴宁的调查结果一无所获,倒是把举报者的问题查出来了。
叶成看向何用,语气带着几分嘲讽:“事实很明显,姜蕴宁的嫌疑基本洗清了,因为根本没有证据。但那个诬陷她的赵跃,现在问题可不少了。”
谢铭泽低声附和:“这已经不再是嫌疑,而是确凿的证据。”
张承伟神情沉肃,语气果断:“立刻封存全部相关档案,启动紧急审批流程,上报中央联席会议。高文深案,正式列入‘一号历史回溯调查’。”
何用等小组成员毫不迟疑,立即执行命令。
对于调查姜蕴宁,何用心中毫无负担。
他所做的这些举措都合乎规矩且必要——即便手段严厉,也不过是为了守护国家的重大利益,防止更大的损失发生。
张承伟沉声说道:“此次调查关系重大,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提高警惕,严守秘密,杜绝任何泄露风险。”
何用点头应声:“明白,局长。我们将全面调动资源,彻查此案,确保不留死角。”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每个人都清楚,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案件调查,更牵动着国家安全的敏感神经。
张承伟最后叮嘱:“姜蕴宁虽已排除嫌疑,但她所掌握的科研内容敏感,周边势力未必甘心。必须同步加强她本人及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止任何潜在干扰。”
何用坚定地点头:“好的,局长。我们马上行动。”
事态,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这下,再没人敢说“只是怀疑”。
中央安全协调组迅速召开闭门会议,成立“代号·回溯”的专项调查行动。
72小时内,高文深在名下的私人住所被秘密带走。
抓捕过程安静高效,他本人并未激烈反抗,只是面色苍白,沉默地看着来人,仿佛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
在被带上专车前,他最后问了一句:
“能证明我的清白吗?”
执行人员没有回答。
一个星期后,军事安全局局长张承伟亲自拨通了军方直线加密电话,接通的是——宋致和大将本人。
张承伟深吸一口气,语气平稳地汇报:“宋首长,关于姜蕴宁的调查,目前已全面完成。她在科研工作、人员接触、技术资料流转等方面,未发现任何违纪违规行为,也未存在安全隐患。相关材料我已按流程提交备档,请您审阅。”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随后,宋致和缓缓开口,语调不高,却透着威严:“你们辛苦了,张局。”
张承伟立正站姿,声音一如既往冷静而郑重:“首长,这是职责所在。但从程序角度而言,此次调查时间跨度较长,舆论及舆情影响较大,给姜研究员本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对此,我作为执行负责人,深感责任在肩。”
这段时间,宋致和始终密切关注着姜蕴宁的动向。
他并未插手调查过程,但对她是否承受过大心理压力、是否因舆论暗流而出现波动,始终挂念在心。他清楚,哪怕最终证明清白,在这种级别的审查中走上一遭,也绝非轻松之事。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姜蕴宁表现得出奇地平静。
无论外界如何风声鹤唳,她始终按部就班地工作,完成项目进度,提交技术简报,甚至连日常作息都未曾紊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