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办公室。
国伟一回来就直奔徐良诚这里。
“说吧,什么事,这么着急忙慌的。”
徐良诚靠在椅背上,喝一口茶。香得咧,果然心情好,喝啥都香。
最近几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各项事务顺利得令人心安。
国伟坐在椅子上,斟酌片刻,开口问道:“部长,女科学家的人选,您定下来了吗?”
徐良诚摇摇头,语气淡然,“还没有。不过,这件事并不着急。若暂时没有合适人选,可以先开放报名,再进行选拔。总能选出合适的来。”
国伟看了他一眼,慢腾腾地说:“部长,我说一个人,你看合不合适?”
徐良诚微微点头,语气平淡,“你先说看看。不过,这件事也不是我一个人能拍板的,还得看指标,到时候大家要举手表决。”
“姜蕴宁。”
徐良诚的手顿了一下,眉头微挑,眼神定定地盯着他,半晌才缓缓问道:“你……说谁?”
“姜蕴宁。”国伟又重复了一遍。
徐良诚笑了,语气带着几分意外,“这事,你倒是想到她了。”
“所以,部长的意思是?”
徐良诚既不点头,也不摇头,目光平静,却带着一丝探究,淡淡问道:“为什么?”
国伟直视徐良诚,“我这次去军工所考察的时候,正好遇上她。军工所历来有科研人员与安保人员的切磋活动,她也参加了,身手不凡。科研能力符合要求,体能和身体素质也足够,我觉得,她是最合适的人选。”
徐良诚闻言,眉头微微一皱,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了几下,思考他的话里是不是带着其他目的。
思考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干脆利落,“反对。”
国伟愣了一下,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原以为徐良诚会认可自己的判断,至少会认真考虑,没想到部长的态度如此果断——
毕竟,姜蕴宁一直是徐良诚支持的人。
徐良诚微微靠后,神情平静,又重复了一遍,却透着不容置疑,“我反对。”
“可是,部长,她……”
国伟张口欲辩,徐良诚并没有让他说完,目光微微一沉,反而问了一句:“到目前为止,姜蕴宁的成就如何?”
国伟略一迟疑,随后答道:“多领域开花。”
姜蕴宁的实力,没有人质疑。
“这个项目,送出去一待就是半年、一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国伟微微皱眉,却没有立即回答。
徐良诚放下茶杯,“这件事,就先到这里吧。不是其他科研人员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权衡。”
国伟清楚了,这是没有回转的余地。
他顺势汇报了去军工所考察的情况,两人讨论后,又提到导弹轨迹精度的问题已有眉目,相关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处理。
国伟离开后,徐良诚盯着他带回来的资料报告,不禁暗自感叹:姜蕴宁真是的一个六边形战士,哪里需要都能顶上,这样的人才,是要镇守后方的。
当初将她打造成华国高端科技的发言人,也是为了塑造华国的科技形象。如果早知道她如此全面,真正站在台前展示的人,绝不会是她——她更适合守住关键阵地。
不过,看现在的情况,一切都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军工所。
“CJ-01”导弹项目的轨迹偏差问题正在紧锣密鼓地处理。
姜蕴宁就像陀螺一样,一刻不停。
她坐在核心实验室中央,手指在调试台上的键盘飞快敲击,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显示着导弹系统的输入信号和反馈数据。
对于系统输入问题,核心芯片的调试和优化至关重要,而她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自从国产核心芯片“苍穹”系列研制成功后,所有关键部门都已全面换装并迭代更新,以确保系统的自主可控与性能提升。
今天,能让核心芯片的设计者亲自参与导弹系统的芯片调试与优化,整个团队都像挖到了宝一样。
姜蕴宁目光如炬,紧盯屏幕上的每一组数据,丝毫不放过任何偏差。她快速分析偏差原因,调整算法参数,确保导弹轨迹的精度稳定。
团队成员则按照她的指示对系统进行微调。等到系统自动回传新的信号曲线时,她立刻将实际轨迹与理论轨迹进行对比,精确到微米级,任何细微差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经过短暂磨合,团队很快就找到了节奏,配合默契。进度出乎意料地快,每一次微调和反馈都精准高效。
果然,大树底下好乘凉,跟着躺赢的好日子终于也轮到他们了。
于晴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姜蕴宁的实操,就四个字——
叹为观止。
之前在培训基地,姜蕴宁从来都是“只动口,不动手”——她把所有的操作机会留给学员们,而她自己只负责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提点和指导。
现在不同了,面对真实的系统和不断变化的数据,亲眼见到姜蕴宁的双手在调试台上飞快移动,参数、算法、信号曲线……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