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破壁
辰星集团“固本”行动进入深水区,内部氛围如同绷紧的弓弦,沉静却蓄势待发。所有人都清楚,这短暂的沉淀是为了未来更有力的出击。
楚瑶的“针灸镇痛标准化研究”项目组,占据了研究院大楼的整整半层。与以往埋头临床或实验室的景象不同,这里充斥着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复杂的数据模型和经络图谱。
“楚院长,第三批多中心盲态数据反馈回来了,初步分析显示,在慢性腰背痛和癌性疼痛两个亚组,我们‘辰星镇痛针法’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够显着。”项目副手,一位名叫孙宇的年轻博士,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报告,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沮丧。
楚瑶接过报告,纤细的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数据,秀眉微蹙。她连续加班了几天,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依旧锐利。“不够显着?具体P值是多少?效应量呢?”
“P值在0.06到0.08区间徘徊,效应量也低于我们预设的阈值。”孙宇叹了口气,“这意味着,从严格的统计学角度看,我们的针法优势无法得到有力证明。如果最终报告是这个结果,恐怕很难说服评审专家,更别说应对那些等着看我们笑话的国际期刊了。”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这个项目是辰星集团迈向标准化、科研化的关键一步,承载着太多期望。若在此折戟,不仅打击士气,更会坐实外界关于“中医经验无法量化”的质疑。
“会不会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有问题?”另一位研究员提出疑问,“VAS评分毕竟是主观感受,会不会掩盖了针刺调节机体整体状态的客观效应?”
“但现阶段,国际公认的疼痛评价金标准就是VAS和NRS量表。”孙宇反驳,“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拿什么去跟现代医学对话?自说自话吗?”
争论声在实验室里响起,焦虑和困惑开始蔓延。
楚瑶没有参与争论,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岐黄计划”学员们正在草坪上进行晨练,动作整齐划一,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她想起林辰曾说过:“数据是骨架,但中医的灵魂在于‘气’的流动与平衡。统计学能描绘骨架的形态,却很难捕捉灵魂的震颤。”
她猛地转身,眼神恢复了清明:“思路错了。”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向她。
“我们之前太执着于用西医的‘尺子’来丈量中医的‘身形’,却忘了尺子本身可能量不准我们的‘神’。”楚瑶语气坚定,“立刻做两件事:第一,孙宇,你带人重新分析数据,不要只盯着终点评分,重点关注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如睡眠质量、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进行多维评估。第二,联系秦所长那边,调取古籍中关于‘痛症’的辨证分类和疗效记载,尤其是那些无法被简单‘评分’的整体状态描述。”
她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把我们试验过程中记录的、那些无法量化的患者反馈,比如‘感觉一股热气通了’、‘身体变轻快了’这些‘软数据’,也系统整理出来,作为辅助证据。”
“楚院,这……这不符合循证医学的规范啊?”孙宇有些迟疑。
“规范是人定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削足适履,而是找到既能体现中医特色,又能让外界理解的‘新规范’雏形。”楚瑶语气不容置疑,“去做吧。”
新的分析方向确定,项目组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与秦雨烟古籍数字化平台的对接极为顺畅,海量的古籍信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案例佐证。几天后,当多维度的分析结果初步呈现时,情况豁然开朗。
虽然主要终点的P值依然在临界点徘徊,但在疼痛频率减少、睡眠改善、镇痛药物使用量下降等次要指标上,“辰星针法”组展现了压倒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那些曾被忽视的“软数据”与古籍中的描述高度契合,勾勒出针刺不仅仅是“止痛”,更是“调通”的整体效应图谱。
孙宇看着全新的分析报告,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楚院,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证明中医比西医好,而是在证明中医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自洽的、并且确实有效的认知和干预体系!”
楚瑶点了点头,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轻松。她拿起最终整理好的论文初稿,走向林辰的办公室。
林辰正在翻阅苏沐雪提交的集团业务优化报告,看到楚瑶进来,尤其是她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便已知晓结果。
“看来,堵住的那口气,通了?”他合上报告,微笑着问。
楚瑶将论文递给他,简洁地汇报了突破的过程和核心发现。“我们找到了一条缝,虽然还不够宽,但至少证明,那堵墙不是坚不可摧的。”
林辰快速浏览着论文,尤其是在看到那些将古籍理论与现代统计数据结合的分析段落时,眼中露出赞赏。“很好。这不仅是一篇论文,更是一个宣言。它告诉所有人,辰星要走的路,是融合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臣服或对抗。”他拿起笔,在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以项目负责人和通讯作者的名义,发吧。”
一周后,这篇题为《基于多维评估体系的“辰星针法”治疗慢性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的论文,正式被国内顶尖的核心期刊《中华结合医学杂志》收录。论文一经上线,便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独特的评估视角和对“软数据”的合理运用,引发了广泛讨论,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它成功地将“辰星标准”推到了学界面前。
这天下午,楚瑶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意外的访客——一位通过期刊编辑部联系上她的德国疼痛研究专家,马丁·施耐德博士。对方通过视频连线,用带着口音但流利的中文直接表达了来意:
“楚博士,您的论文非常……有趣。它挑战了一些固有观念。我们研究所目前正在筹建一个东西方疼痛管理比较研究课题,不知您是否有兴趣带着您的团队和‘辰星标准’,来我们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交流?”
楚瑶愣住了。这是辰星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获得国际主流学界的主动关注和实质性邀请。
她结束通话后,在原地静坐了片刻,然后起身,走向林辰的办公室。她知道,这扇由他们亲手叩开的“门”,后面或许不仅是机遇,还有更深不可测的风浪。
喜欢岐黄下山觅亲缘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岐黄下山觅亲缘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