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王英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作为XX电力设计院的一名资深环境工程师,她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十二年。桌上的图纸和环评报告几乎将她淹没,但她坚毅的面容上没有丝毫倦怠。
“王工,新项目下来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横跨三县,院长点名要你负责环保部分。”助理小张将一份厚厚的项目书放在她桌上。
王英点点头,翻开项目书。这是一条长达120公里的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途经农田、村落和少量林地。她习惯性地先查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预测部分。
“运行期无环境空气污染物、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她轻声念着,嘴角微微上扬。这是电力输送相较于其他能源项目的优势,但当她继续往下看时,眉头渐渐皱紧。
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生态影响、土地占用、居民搬迁……一系列潜在问题列满了纸页。这些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生活的现实问题。
“召集环评小组开会。”王英对助理说。
半小时后,会议室里坐满了人。王英站在投影前,目光扫过团队成员。
“这是我们今年接手的最重要的高压线路项目。从环保角度看,它有其两面性。”王英切换PPT,“运行期零污染是我们的优势,但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造成的无线电干扰、噪声、生态影响和居民搬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她顿了顿,加重语气:“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找出问题,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不希望我们的设计给任何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会议结束后,王英带着团队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考察。他们走访了线路沿途的每一个村庄,测量、记录,与当地居民交流。
在李家村,他们遇到了阻力。
“高压线不能从我们村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挡在测量队员面前,“我那孙子还小,听说这高压线会辐射,对小孩不好!”
王英走上前,温和地说:“老伯,高压线路的电磁场强度在国家规定标准内,对健康没有证实的影响。”
“那噪音呢?我听说晚上吵得睡不着觉!”
王英从包里拿出资料:“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噪音,比如提高导线高度、采用特殊导线结构,确保噪音低于45分贝,相当于冰箱运转的声音,不会影响您休息。”
老者态度软化了些,但仍心存疑虑:“那施工期间呢?我们这几户正好在塔基规划点上。”
王英面色凝重:“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考虑到了。对于确实需要搬迁的住户,我们会配合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回到设计院,王英带领团队连夜分析数据,制定环保方案。
“王工,如果按照原方案,需要搬迁27户居民,这个成本太高了。”年轻工程师李明指着图纸说。
王英沉思片刻:“重新计算一下,如果我们调整23号到27号塔基的位置,绕过李家村南侧的那片空地呢?”
“但那会经过一小片林地,生态影响评估可能通不过。”
王英点点头:“说得对。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转移问题,而要真正地解决问题。我建议采用高塔设计,加大档距,减少塔基数量,同时避开居民区和生态敏感区。”
团队开始紧张的计算和模拟。夜深了,其他人都已下班,只有王英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她仔细研究着每一段线路的走向,每一个塔基的位置,思考着如何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天清晨,当团队成员陆续到达时,发现王英已经在会议室等待,眼圈微黑但神采奕奕。
“我有个新想法。”她指着投影上的图纸,“我们可以在经过村庄的线段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方式,压缩线路走廊宽度,减少土地占用。对于无线电干扰问题,可以采用防晕导线和优化绝缘子设计。”
“可是这样成本会增加不少。”财务部的小陈提出质疑。
王英坚定回应:“环保成本不能简单用金钱衡量。如果我们现在舍不得投入,未来治理环境、处理纠纷的成本会更高。更何况,这是我们作为电力设计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王英不断完善着她的环保方案。她提出在塔基周围进行植被恢复,选择当地原生树种;与农业部门合作,在线路经过的农田区域调整塔位,尽量减少对机械化耕作的影响;对于无线电干扰,她引入最新的屏蔽技术;对于可听噪声,她选择采用特殊导线截面和大直径导线,降低电晕噪声。
然而,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居民搬迁问题。尽管优化了线路,仍有11户居民需要搬迁。
周五下午,王英带着修改后的方案,敲响了院长办公室的门。
“进来。”
院长赵建国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工程师,在设计院工作了三十多年,以严谨着称。
“王工,听说你对高压线路项目有新的环保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