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竞标储能项目时,我们团队引以为傲的技术方案被AI系统全盘否定,AI提出的新方案竟将储能效率提升300%,一夜之间,整个团队面临被算法取代的危机。
---
会议室里,只剩下中央空调低沉的嗡鸣。椭圆长桌边,XX电力设计院储能项目部的核心成员,或低头盯着自己面前早已凉透的茶水,或目光放空,聚焦在对面墙壁上那块刚刚经历了狂风暴雨的巨大投影幕布上。那上面,最后几个由AI生成的、冰冷而完美的三维模型和曲线图还没来得及关掉,像是一种无声的嘲讽。
李工,李明远,项目部里公认的技术顶梁柱,此刻正用指关节无意识地、反复地蹭着光滑的红木桌面。那里似乎有一粒看不见的灰尘。他五十出头,头发已花白大半,一辈子跟变压器、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打交道,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方案里的每一个参数,都浸透着他数十年的经验和心血。他们团队为这个“滨海新区200MW/4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准备了小半年,那份最终方案,厚达三百多页,他敢拍着胸脯说,集成了目前国内最成熟、最可靠的技术路线,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他甚至能背出里面关键的计算过程。
可就在刚才,院里花大价钱引入的“伏羲”AI系统,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把他们引以为傲的一切拆解、分析,然后,全盘否定。
不是修修补补的建议,是彻底的、颠覆性的否定。
他甚至清晰地记得那个毫无波动的电子合成音,在陈述结论时的用词:“……基于历史数据与既定模型的原方案,在系统耦合度、能量调度路径及潜在效率瓶颈方面存在根本性局限。经多目标全局优化计算,新方案预期可将全生命周期内综合储能效率提升基准值的300%……”
300%!
这个数字像一枚烧红的钉子,钉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脑子里。不是30%,是300%!天方夜谭!可“伏羲”展示的新架构,那些他从未想过的设备布局,那些近乎异想天开却能自圆其说的能量流控制算法,还有旁边实时滚动显示的、远超他们方案的投入产出预测数据……像一记记沉重的闷棍,砸得他头晕眼花,胸口发堵。他张了张嘴,想反驳,想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切实际的假设,却发现自己喉咙干得发紧,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技术人员的尊严,在绝对算力碾压带来的“最优解”面前,脆薄得像张纸。
他下意识地抬眼,看向桌子对面。刚毕业两年的赵晓锋,那个曾经充满灵气、对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热情的小伙子,此刻正死死盯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面是“伏羲”系统刚刚开放临时访问权限的技术文档摘要。晓锋的脸色苍白,嘴唇微微翕动,眼神里没有了往日谈及技术时闪烁的光芒,只剩下一种近乎信仰崩塌的茫然和……一丝被强行压制下去的、李工不愿深究的兴奋?
“都说说吧。”项目经理老周沉重地开了口,声音沙哑,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伏羲’的方案,院里很重视。上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尽快学习和配合。”
学习。配合。这两个词像针一样,刺得在座好几个人抬起了头。
“配合?怎么配合?”团队里的电池专家王工,一个暴脾气的老工程师,猛地一拍桌子,“让它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来指挥我们干活?它懂现场一根电缆该怎么铺吗?懂电池热失控前零点几秒的预兆吗?三百页的方案啊,它三分钟就给我们否了!那我们这半年算什么?算浪费时间?”
“老王!”老周喝止他,但语气并不坚决,他自己额头的青筋也还突突跳着。
“周经理,”李工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疲惫,“效率提升300%,这个数字太惊人了。理论上是否绝对成立,还需要验证。而且,这方案里提到的几种新型材料,采购渠道、成本稳定性都是问题。还有那个分布式的功率调节模块,控制逻辑极其复杂,一旦现场出现故障,排查难度会呈指数级上升。可靠性……可靠性谁来保证?”
他提出的都是关键问题,是工程师思维里最看重的地基。可他也知道,在“伏羲”展示的宏大前景和惊人数据面前,这些“细节”问题,很可能被上面视为“可以克服的困难”。
“可靠性数据,‘伏羲’提供了模拟运行十万次的结果,故障率低于我们原方案的千分之三。”一个年轻的声音响了起来,是坐在角落的另一个年轻工程师,他显然更快速地消化了那些文档。
王工立刻瞪了过去:“模拟?哼!电脑里的东西能全信?它模拟过海边盐雾腐蚀吗?模拟过电网瞬时冲击吗?”
会议在不欢而散和深深的无力感中结束。没有结论,只有老周那句“大家先回去,好好研究一下新方案,明天再议”。
---
接下来的几天,项目部气氛压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